在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背景下,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從課程方案落地規劃、教學方式變革、科學素養提升、教學評價引領、專業支撐與數字賦能五個方面提出14項舉措,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人才基礎。
一、學校人才培養核心地帶的持續攻堅行動
課程規定了學生學什么、學多少、學到什么程度,集中體現黨和國家意志,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在人才培養各環節中發揮統領作用。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中心環節。抓課程教學就是抓政治方向、價值導向和育人質量,它事關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關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黨中央、國務院對課程教學改革高度重視,于世紀之交,在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針對應試教育傾向無法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的突出問題,做出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大決策。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調整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推動基礎教育從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的轉型。為把課程教學改革引向深入,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對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做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20多年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義務教育階段到普通高中,從部分地區、學校先行試點到全面推廣,促進了先進教育理念的傳播,帶動了基礎教育的整體變革,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與擴大事業規模相比較,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任務更為復雜、更加艱巨,也更加重要,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而成為貫穿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始終、最為重要的主題。此次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是本世紀以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和深化,是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有關文件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教育部層面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與重要領域所做出的重要部署和攻堅計劃,不是推翻已有實踐基礎的另起爐灶。
二、核心素養導向育人藍圖的轉化實施行動
當下新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們正進入以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為代表的智能時代,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對人的數字化生存能力、學習力、創造力,以及團隊合作、社會責任、意志品質等社會情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教育部超前謀劃未來教育,委托有關專業組織,根據學生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黨對人的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具體化、細化,研究提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未來人才培養目標,突出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并將核心素養培育具體化細化為各課程應著力培育的核心素養,先后組織修訂頒布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20個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16個課程標準(2022年版)。
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際,國家層面新的育人藍圖已經繪制,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進入核心素養導向的時代。此時出臺的《行動方案》,主要目的就是推動核心素養導向的育人藍圖轉化落地。具體包括:一是推動各地以省級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和普通高中課程實施指導意見的研制、實施、修訂完善為主要抓手,明確課程建設和管理的主體責任,課程實施的“時間表”“路線圖”;堅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計”、循證決策,持續優化課程實施過程;結合實際情況,在教研、培訓、教學裝備、數字賦能等方面出臺相關舉措,為區域整體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必要支撐和保障。二是推動學校立足本校實際,分析資源條件,以課程實施方案的編制、實施和修訂完善為主要抓手,因校制宜規劃學校課程及其實施,有效實施國家課程,規范開設地方課程,合理開發校本課程,注重增強課程教學的綜合性、實踐性與選擇性,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三是推動廣大教師及有關專業組織,圍繞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學科實踐和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評價等,進行教學改革和研究,努力將課程理念、原則要求轉化為行之有效的育人實踐活動。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不能僅僅把知識作為一種符號存在和確定性的結果看待,試圖通過解題訓練、灌輸等方式達到“堂堂清”的目的,而要求將書本知識還原到生活、生產的現場,讓學生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從中感悟學科內在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精神,促進知識向素養的轉化。要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進育人方式變革,使學生從會做題轉向會做事,讓學生在真實性情境中選擇做什么,學會怎么做,知道做成什么樣,提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上述育人方式的變革是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中最富有意義,同時也最具有挑戰性、最富有生氣和活力的核心任務。
三、立德樹人長效機制的創新構建行動
現行體制機制的弊端對于課程教學改革的制約幾乎無處不在,諸如過度管控導致學校難以成為真正的改革主體,擁有必要的靈活自主空間;部門分割導致政府等社會機構對教育改革的支持本身形不成合力;受“GDP主義政績觀”等教育質量觀的影響,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用考分、升學率評價一個地區、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現象;一些地區和學校為大班額、教師結構性失衡等問題所困擾,難以自拔,逐漸失去全面育人的理智和改革的熱情等等。
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創新的關鍵便是建構與新課程理念、新教學要求相適應的工作機制,不斷激發廣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課程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此,《行動方案》以“形成配套性的常態長效實施工作機制”為主要目標,注重構建深化改革的長效機制。這些機制如“國家、省級兩極課程實施監測”制度,形成基礎教育課程建設的反饋改進機制;“優課”“科學公開課”展示交流機制、“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計劃,促進先進教學改革經驗的孕育創生、交流分享;建立健全辦學質量評價制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將學校實驗課開設情況納入教學視導和日常督導,將實驗操作納入中考”,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選擇教研的機制,問需于校、問需于師”,扭轉教研活動脫離實際教學需求的傾向;“探索建立學校正高級教師到教研機構輪換交流任職機制”,切實提升教研服務課程教學改革的能力,等等?!缎袆臃桨浮芬笤诔掷m推進改革過程中建立健全配套性的工作機制,不斷激發改革活力,確保改革的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化。正是從這意義上講,我們說它是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戰略性舉措。
改到深處是體制機制。課程教學改革不能只是就課程談課程、就教學談教學,而要求跳出課程看課程,跳出教學看教學,能夠用明天的視角思考今天的課程,在全局的視野中謀劃局部的教學,把課程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與人的終身發展聯系起來,與整個教育治理聯系起來,在推進改革過程中認真研究并處理好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培養、學校均衡發展與特色建設、上級統一規范與學校自主靈活的關系,在強化依法治理、增強底線思維的同時,為學校特色建設、為教師自主發展和學生個性成長留有空間和余地,激發基層改革活力,讓先進教育思想理念、鮮活教學經驗做法從學校土壤中不斷生長出來,這才是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的真正到位。(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柳夕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