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出售全球港口資產:商業邏輯與地緣政治的交織

    李嘉誠出售全球港口資產:商業邏輯與地緣政治的交織

    wulanmu 2025-03-25 聯系我們 5 次瀏覽 0個評論

    李嘉誠出售全球港口資產:商業邏輯與地緣政治的交織

    文|清哲木

    2025年3月4日,李嘉誠家族旗下長江和記實業(長和)宣布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BlackRock)牽頭的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這一交易引發了廣泛爭議,既有市場對高額套現的肯定,也有輿論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激烈批評。

    長和出售的資產涉及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包括199個泊位及配套管理系統,交易總企業價值達228億美元,預計為長和帶來超190億美元現金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自1997年起由長和控制,2021年續約至2047年,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航運樞紐,承擔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中國21%的遠洋貨輪依賴此航道。

    收購方為貝萊德聯合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合伙企業(GIP)及地中海航運旗下碼頭投資公司(TiL),交易完成后,貝萊德財團將控制全球約10.4%的集裝箱吞吐量,躋身全球三大港口運營商。消息公布后,長和股價單日漲幅超21%,市值突破1800億港元,顯示資本市場對交易的認可。但輿論場激烈批評李其“損害國家利益”,認為此舉將巴拿馬運河的“咽喉”拱手讓給美國,可能威脅中國航運安全。



    周期套現符合李嘉誠的商業邏輯,長和近年來持續出售海外資產(如歐洲電信基站、英國物業),此次交易以50倍市盈率出售港口,符合李嘉誠家族“低買高賣”的一貫策略。但是,此次交易也存在“避地緣風險”的投機行為。美國近年以“國家安全”為由施壓中資港口,巴拿馬港口成為焦點,長和選擇提前退出以規避潛在沖突。

    前段時間,特朗普政府多次宣稱“收回巴拿馬運河”,交易被指配合美國戰略,可能賦予美方對中國貨船加費、監控甚至限制通行的能力。港澳辦罕見轉載《大公報》評論,批評交易“忽視民族大義”,可能使中國航運面臨“卡脖子”風險。巴拿馬總統穆利諾雖否認“中國控制運河”,但美方對港口的實際影響力仍引發擔憂。

    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價值是顯而易見的,運河是中美貿易的關鍵通道,中國約6400萬噸貨物(占運河總運量22.7%)依賴其通行。控制兩端港口可能強化美國對航運數據的監控,甚至為軍事部署提供便利。筆者注意到,網上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港口≠運河控制權。運河主權歸屬巴拿馬政府,港口僅負責裝卸和物流,美資運營不改變通行規則。長和保留了中國香港及內地的港口資產(如鹽田港),顯示其規避核心區域風險的考量。

    “不賺最后一個銅板”是李嘉誠經營理念。從2012年拋售內地地產到此次港口交易,李嘉誠家族始終以規避周期尾部風險為核心,其資本騰挪涵蓋歐洲基建、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盡管海外資產持續收縮,長和仍通過香港上市主體回流資金,并保留中國核心港口,試圖在政治敏感期維持商業與地緣的微妙平衡。

    網友的爭議大多數聚焦在“資本無國界vs商人有祖國”道德倫理。爭議折射出公眾對華人資本“歷史站位”的期待,尤其在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商業決策被賦予民族責任色彩。

    李嘉誠賣巴拿馬運河港口,既要應對經濟周期,又需在政治博弈中“選邊站”。長和的選擇雖符合商業邏輯,卻難逃“利益至上”的批評。 中國企業海外港口投資或面臨更大阻力,美國可能借“國家安全”進一步施壓。中國需加速布局替代航道(如北極航線、中歐陸運),并強化與拉美國家的合作以對沖風險。

    李嘉誠出售全球港口資產:商業邏輯與地緣政治的交織

    李嘉誠出售港口事件,本質是商業理性與地緣政治的復雜博弈。它既是一次經典的周期套現操作,也是全球化退潮下華人資本困境的縮影。未來,如何在商業利益與國家責任間尋求平衡,將成為跨國企業無法回避的課題。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李嘉誠出售全球港口資產:商業邏輯與地緣政治的交織》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