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袁源 李曦子 國際金融報
截至4月30日,A股上市公司2022年度年報全部披露完畢。對于諸多上市公司而言,過去的一年并不平凡。隨著年報業績披露,5000余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行業景氣程度逐漸清晰。
年度“成績單”顯示,過去一年,上市公司整體業績保持平穩增長態勢,營收總額超過70萬億元,這一數據幾乎為全國GDP的60%。
盡管2022年我國經濟面臨的影響因素錯綜復雜,但上市公司作為實體經濟基本盤的地位逐漸穩固。隨著注冊制改革釋放活力,上市公司群體持續壯大,彰顯了其作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擔當。
整體業績平穩增長
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截至2023年4月29日,除已公告擬延遲披露和退市、重整公司外,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家證券交易所共5067家公司披露了2022年年度報告。
2022年,境內首發上市公司424家,總數增至5079家;境內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71.53萬億元,同比增長7.2%;實現凈利潤5.63萬億元,同比增長0.8%,整體業績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分行業看,上市公司所屬的18個國民經濟門類行業中,11個門類行業營收正增長,8個門類行業凈利潤正增長。
記者查詢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發現,營收最多的20家企業分布比較集中,包括金融(7家)、建筑(6家)、交通運輸(3家)、能源(2家)、信息技術(1家)、汽車(1家)。
其中,收入排名前二被分屬能源板塊的“兩桶油”摘走,兩家公司均以超過3萬億元的營收規模傲視群雄。
2022年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帶動石油石化產品價格上漲,包括中國海油在內的“三桶油”整體都保持高利潤。中國海油也表現出較高的成長性,2022年營收4222.3億元,同比增長7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1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02%。
上述三家公司去年合計盈利超3500億元,相當于日賺近9.8億元。
個股中,中國建筑排名第三,不過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位巨無霸企業營業收入差距超過1萬億元。
此外,2022年上市公司凈利潤合計超過5萬億元。超過4000家上市企業2022年凈利潤為正,占比約80%。
這其中,排名前四均是銀行,依次是“工建農中”,四大行全年凈利潤均超過2200億元。前9名的公司凈利潤超過千億。
凈利潤是衡量企業經營效率的主要指標。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最賺錢的行業是金融,排名前20的企業有12家是金融機構(其中11家銀行);其次是4家能源企業,以及信息技術、交通運輸、食品飲料、建筑各一家。
不過,剔除金融和“兩桶油”后,僅中國海油、中國移動、中遠海控三家企業歸母凈利潤超過千億元。
從細分行業看,受益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上游資源品相關行業(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等)實現高增長,行業整體凈利潤增速均高于20%,多公司營收利潤雙翻番。能源結構轉型帶動新能源領域多行業發展迅猛,光伏、風電等裝機規模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動力電池行業規模迅速擴大。光伏、新能源汽車板塊公司整體營收增速達57.7%、27.4%。受益于產業鏈安全和自主可控,半導體設備公司實現高增速。高技術制造業上市公司營收增長14.6%,科技型企業增長動力持續迸發。
分板塊看,科創板上市公司全年營收增速領先,達29.3%;創業板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速領先,達11.3%。
年報還顯示,上市公司對于研發投入持續增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的統計顯示,2022年,全市場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1.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0.27萬億元,平均研發強度2.32%,同比提高0.25個百分點。
虧損企業多受疫情影響
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是公司運營表現的衡量標準。去年,航空、地產、傳媒、教育和生物醫藥等成為虧損的“重災區”。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的統計顯示,受疫情持續散發影響,2022年航空運輸、影視院線、酒店餐飲、旅游等接觸性消費服務業仍處虧損狀態,紡織服飾、傳媒等行業整體凈利潤下滑。房地產公司持續低迷,風險出清和資產負債表修復仍需時日,鋼鐵、建筑材料、建筑裝飾、家居家電等地產產業鏈相關行業業績釋放仍然受限。
經東方財富Choice統計,A股共有88股2022年凈利虧損額超公司當年營收;有56股近三年凈利持續虧損,其中有17股虧損加劇。
記者梳理數據發現,2022年,國航、東航、南航三家上市航空公司虧損超過300億元,位列虧損前三名,海航虧損202億元,位列虧損第五名,廉價航空的代表企業春秋航空全年虧損也達到了30億元。
多家航空公司在解釋巨額虧損原因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疫情影響、油價高企及匯率貶值三大因素。1月6日,中國民航局局長宋志勇在2023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時已經透露,2022年全行業虧損達到2160億元,8家航空公司資不抵債。
另一個在“寒冬”中艱難前行的是房地產行業。在2022年房地產市場供給沖擊、需求收縮、預期趨弱的“三重壓力”下,上市房企普遍出現營收下降,利潤下滑甚至虧損的情況,整體業績表現不佳。
虧損企業前20名中,有七家屬于房地產行業,其中藍光發展以249億元的虧損居首。目前,藍光發展的股票正在面臨退市風險。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規定,藍光發展股票于4月28日停牌一天,自5月4日開市起復牌,公司股票簡稱由“藍光發展”變更為“*ST藍光”,日漲跌幅限制為5%。藍光發展也表示,2023年公司將面臨嚴峻考驗。
不過也有部分企業仍然在2022年逆流而上,收獲了業績增長,比如龍湖,就在2022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實現正增長,是為數不多的兩項指標均正增長的民營房企。
而根據最新第一季度季報數據,春秋、吉祥、海航三家企業在2023年一季度已實現扭虧為盈;近百家上市房地產企業中,有六成以上也在今年一季度實現盈利。
生物醫藥產業中,作為國內首個港股、美股、A股三地上市的創新藥企,百濟神州至今未擺脫虧損的“帽子”。2023年2月27日,百濟神州發布的業績快報顯示,2022年實現營業總收入95.66億元,同比增長26.1%;凈虧損為136.42億元,創下近6年來最大虧損額。
虧損較為嚴重的企業還有華能國際。“五大電”中,中國電力、國電電力、華電國際2022年均已實現扭虧為盈,大唐發電已從2021年的虧損90多億元,收窄為虧損4億元,接近盈虧平衡,而華能國際虧損幅度依然較大。
現金分紅創歷史新高
分紅是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的主要方式之一。隨著上市公司治理規范化,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規模逐年遞增,屢創新高。2011年上市公司分紅總額首次突破5000億元,2017年首破萬億大關,2018年至2021年,A股上市公司累計現金分紅總額分別為1.2萬億元、1.4萬億元、1.5萬億元和1.9萬億元。
到了2022年,3400多家A股公司各季度已經派發的分紅加上2022年年報分紅預案派現額,擬派現超2.1萬億元,派現公司數、派現總額均創出歷史新高。
與往年相比,2022年高比例、大額分紅的A股公司數量增多。在已經披露分紅方案的3441家公司中,有29家公司2022年度現金分紅超過100億元。
其中,工商銀行2022年合計分紅金額高達1082億元,拔得頭籌。同時,工商銀行分紅規模連續兩年超過1000億元,且是A股市場中唯一一家分紅超千億公司。
從行業看,銀行業現金分紅排名居首;排名第二的是食品飲料行業;煤炭行業排名第三。此外,石油石化、非銀金融、交通運輸等三行業的現金分紅金額均超過900億元。
高分紅證明公司業績好,現金流狀況良好。在投資實踐中,如果高派現對應低市值,則說明股息率更高,相關標的投資價值更高。
數據顯示,2022年股息率超過3%的公司數量多達530多家,創出歷史新高。中遠海控、艾比森股息率均超20%,潞安環能、冀中能源、山煤國際等15家公司股息率超10%。煤炭板塊成為高股息率公司集中營,多達7家公司股息率超10%。近兩百家公司連續3年股息率均超3%。其中,冀中能源、達安基因、陜西煤業、恒源煤電等公司去年股息率均超10%。
不過,記者發現,也有一些上市公司不改“鐵公雞”形象,連續十年不分紅。
據統計,剔除2013年以后上市的公司,205家公司在近10年(2013年-2022年)中從未進行過現金分紅,主要分布在機械設備、電子、化工、醫藥等行業,其中醫藥生物公司最多。絕大部分公司直言,公司可供分配利潤連年為負數,或經營業績虧損,不具備利潤分配的條件。
“鐵公雞”股價長期表現普遍較差。數據顯示,上市以來累計派現額靠后的100家公司中(不含上市不足10年公司),10年以來平均漲幅只有42.25%,跑輸同期滬深300指數22個百分點以上,近七成上市公司跑輸滬深300指數。
審計機構把關更嚴格
截至5月5日,Wind資訊數據顯示,62家上市公司收到了監管機構的年報問詢函。其中ST公司居多。
從問詢內容來看,交易所緊盯業績變化較大、年報異常、大額資產減值等問題,部分ST公司被追問是否存在對2022年業績進行“大洗澡”的情形。
在收到年報問詢函的62家上市公司中,有8家公司發布了延期回復問詢函的公告。業內人士表示,交易所通過“刨根問底”的問詢式監管,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年報存在的財務風險,提升公司信息披露質量,同時也幫助投資者精準排雷避坑。
雖然A股上市公司2022年年報披露已經收官,但截至記者發稿,共有6家上市公司未能按規定時間披露2022年年報。分析指出,這些公司年報“難產”的原因雖五花八門,但在注冊制大背景下,審計機構嚴格把關是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作為“看門人”的審計機構正在有效發揮核查和把關的作用。
據記者統計,在2022年年報中,有234家A股上市公司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包括103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94份“保留意見”以及37份“無法表示意見”。另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僅深市便有13家A股企業預計觸及“非標”退市指標,*ST和佳、*ST光一、*ST易尚等企業均在發布2022年年報的當天,提示“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
上述公司退市的直接原因看似是“非標意見”,其實他們的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財務數據或內控制度存在重大隱患。
自2020年底退市新規實施以來,資本市場退市制度不斷完善,多元化退出渠道不斷暢通。2021年年報披露后,A股市場42家公司被強制退市,退市數量超過此前三年總和,創歷史新高。而隨著退市制度的不斷優化,退市制度執行將更加嚴格合理。
分析指出,全面注冊制時代,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深入推進,還將出現更多因審計意見退市的案例,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優勝劣汰”。
記者 袁源 李曦子
編輯 李曦子
原標題:《總營收超71萬億!派現首超2萬億!2022滬深兩市年報全景掃描|上市公司年報大解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