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香港正式宣布成為自由港,推行自由貿易政策,以推動其經濟發展。自開埠以來,對外貿易始終是香港經濟之本。如今,香港已經逐漸從起步時期的單一轉口貿易港,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及商業中心,它是全世界最自由、最開放的港口之一。
今年2月,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每年一度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報告顯示,香港地區連續2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12項指標評估中,香港有8項取得90分以上,并在“貿易自由”與“金融自由”等方面繼續獲評為全球首位。此外,香港的營商和投資自由程度也被評為世界第二。
香港之所以能保持自由港的優勢,其完善的各項政策和制度功不可沒。上佳的賦稅環境、簡便的通關程序、自由的金融政策和資金流通,使香港自由港的地位不可替代。受訪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未來,香港可繼續發揮其世界貿易中心的作用,積極與各方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并且將其海運優勢與其他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相結合,充當海陸空聯運中心的角色。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逯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成為自由貿易港的歷史悠久,相關經濟政策和產業十分穩定,已在世界上享譽盛名。
完善的稅收政策與簡便的通關程序
香港全境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由香港島、九龍半島以及新界地區三部分組成。位于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著名的深水海港。
香港的港口效率在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香港付貨人委員會執行總干事何立基此前表示,一般來說,到達香港港口的貨柜在半天之內可以完成貨物裝卸和通關,若遇到緊急情況,裝卸貨物最短只需要半個小時。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何立基指出,香港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高效率,與其不設關稅的政策和簡便的通關制度是分不開的。“不設關稅的政策是香港能由一個小漁港轉變為世界貿易中心,并長期維持其世界主要貨物進出港地位的重要原因。”
香港實行典型的整體模式的自由港體制,在全境內實行統一的貿易自由,不設置貿易壁壘。除了酒類、煙草、碳氫油類及甲醇這4類商品外,一般進出口貨物在香港均無須繳付任何關稅。
同時,在其他稅收政策上,香港不設增值稅或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稅率也只有16.5%。簡單、清晰的稅制和低稅率是香港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并吸引全球資本的主要原因。由世界銀行與IFC國際金融企業組織聯合發布的《2016賦稅環境報告》認為,香港的賦稅環境是全球最佳地區之一。
其次,香港港口的通關程序十分便利,大大提高了港口效率。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在貨物監管上,香港貨物進出口自由度很高,手續簡便及高效。
在香港,轉運貨物、過境貨物、除汽車外的私人行李、價值4000美元以下的郵包等均不需要報關。對于需要報關的商品,承運人只需于貨物進出口14日內,向海關呈報商品的付運資料和報關單即可,且無需經過事先批準。世界經濟論壇在2017年9月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將香港通關便利排名繼續列為全球第一位。
此外,香港將于2018年分階段推出“貿易單一窗口計劃”,讓業界通過一站式電子平臺向政府提交進出口貿易文件,以進一步減輕貿易管制負擔,提高清關效率。
金融自由,營商環境享譽全球
除了貨物貿易自由外,香港作為自由港,還具有金融自由、資金自由、經營自由、投資自由等特性。香港的資金、人員等其余生產要素流通的自由度都被《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評為世界前列,使其有享譽全球的營商環境,從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為貿易和其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
其中,香港在世界范圍內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是一個金融自由港。與其他世界聞名的自由港相比,香港著重于“無形的服務業”,以金融為主要抓手,在金融配套設施和服務方面都尤其突出。
郭萬達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世界各大自由港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其作為貨物中轉節點的功能已差異不大,“這時,如果自由港的金融自由度和開放度高,使投資、貿易都更方便,其作為自由港的意義將更深刻,優勢更明顯。”
逯建指出,面向全球開放的金融業一直是香港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基石。香港是世界上知名的金融中心,采取十分自由的金融政策。此外,香港分別在1973年和1974年取消了外匯和黃金管制,開放了這兩大市場。在完善和高效的法律體系之下,本地和外國資金在香港流動均不受任何限制,任何獲準營業的外資銀行也可在香港從事任何境內和境外業務,憑借其發達的金融系統,香港還為企業提供各類融資渠道。
自由的金融環境讓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資金資本在香港集聚,還吸引了許多國際金融機構及銀行在香港布局。據香港投資推廣署數據顯示,在香港設有業務的認可金融機構達198家,代表辦事處60家;全球100家最大型的銀行之中,超過71家在香港設有業務。
此外,企業經營自由也是香港作為自由港的一大特點。在香港,企業注冊與登記手續簡單快捷,步驟清晰。世界銀行發布的《2017營商環境報告》認定,香港在“開辦企業”指標上在世界排名第三。香港也不設任何投資壁壘,任何境外投資者都可以成為一家香港企業的所有者。
香港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高度開放的自由港屬性是由各個“自由”共同造就的。“貿易、金融、資金、企業經營,包括人員雇傭的自由,都助力香港成為世界范圍內自由港的典范。”何立基說道。
香港成功經驗為內地提供借鑒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曾表示,近年來,中國內地港口的吞吐量、基礎設施并不比香港差。但在管理能力、管理體制、效率和國際化服務上,還是有所差距。
學習香港的成功經驗、對標國際標準將是中國內地港口的發展方向之一。其中,在金融創新和服務方面,香港是最好的樣板。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自貿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波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深圳在金融創新方面在全國來說處在領先地位,再借助其與香港臨近的優勢,完全可以學習甚至對香港的模式進行復制。
談到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何立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積極與各方簽訂自由貿易協議(FTA)對于香港來說將獲益不淺。基于自貿協定,以香港為基地的出口商和投資者可以得到更多優惠和保障。
目前,香港已簽訂了五份自由貿易協定,分別是在2003年和內地以及2017年與澳門簽訂的《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2010年和新西蘭、2011年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家、2012年和智利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香港最新的一份自由貿易協定是上個月和東盟簽訂的,涵蓋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范疇,其還正分別與格魯吉亞、馬爾代夫和澳大利亞在進行自貿協定談判。
何立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從貨物貿易來說,許多貨物到香港后便轉口分散到東南亞,與東盟簽訂自貿協定對于在香港的出口商來說意味著關稅減讓,甚至免關稅。“然而,簽訂自貿協定的著眼點遠不僅于此,還有雙方投資環境的改善,包括為雙方企業提供更大的投資便利和保障,這將為香港的商業帶來好處。”
此外,香港作為全球知名的航運中心,其角色不僅僅局限在海港。與陸路、機場等基礎相結合,香港的樞紐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鞏固。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林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香港可作為航運以及空運中心的角色,與珠三角地區的海港以海運對接,以及與內陸的自貿區以空運、陸運對接,發揮海陸空聯運的互通優勢。“當香港成為立體的海陸空聯運的核心時,它將發揮同區域內其他港口無法替代的作用。”他說。(編輯:趙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