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秋冬交替之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偉大的中國人民開啟了一項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偉大探索——南極科學考察。從此,地球兩極持續涌現著中國人民辛勤勞作的身影。他們勇斗極寒、堅韌不拔、拼搏奉獻、嚴謹求實、辛勤工作,迄今建成了7個考察站及破冰船隊、雪地車隊,進行了冰川、大氣、天文等一系列科學研究,開展了雙邊、多邊及區域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推動我國極地事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
長城,中華民族的象征,代表著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精神和意志。這一“象征”在40年前,登上了南極洲。
1984年11月20日,隨著黃浦江畔“向陽紅10”號遠洋科學調查船和海軍“J121”工程船的汽笛鳴響,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自此開啟了亙古未有的探極之路……
初探南極
自鄭和下西洋之后到新中國成立的幾百年中,我國再沒有“遠涉重洋”。這一“遙遠的夢想”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再次被提起,以我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者竺可楨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建議開展極地科學研究。由于當時船舶、經驗、經費等多方面條件不具備,這個偉大的構想暫時擱置。
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海洋局提出“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的發展目標。探索南極,隨即付諸實踐。
為了解南極的有關情況,1980年1月12日,我國派遣董兆乾、張青松兩位科學家乘坐“大力神”飛機赴南極先行考察。兩位科學家對南極考察隊運轉、衣食住行、安全保障、交通運輸、通訊聯絡、建筑物等,開展了詳細、認真的調研考察,形成了5萬多字的綜合報告。翌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
1983年5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決定,批準我國加入《南極條約》。一個月后,中國正式成為南極條約締約國。當年9月,中國代表團首次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了在澳大利亞舉行的第12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
1984年,組織開展南極考察列入國家年度計劃。當時,世界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40多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100多個夏季站、營地。
登上南極洲,建設中國南極考察站,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貢獻力量,蓄勢待發。
掀開新一頁
1984年10月8日,我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成立。鄧小平揮筆寫下“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的題詞,極大鼓舞了考察隊員的信心和士氣。
中國,響亮地吹起了“向南極進軍”的號角。多家媒體發布了首次組建南極考察隊的新聞。
出征前一晚,考察隊員被激動、興奮的心情折騰得翻來覆去、徹夜難眠。第二天,他們像待嫁姑娘似的,早早就起床“梳妝打扮”一番到碼頭集合了。
1984年11月20日上午,上海碼頭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少先隊員奏著軍樂,生龍活虎的小伙子敲鑼打鼓,構成了碼頭上一幅動人心弦的畫面。十幾名記者涌入人群,記錄下珍貴感人的瞬間。
約10時,伴隨著激昂回蕩的汽笛聲,分別之際的淚眼婆娑,中國首次南極考察船編隊共591名隊員,乘坐“向陽紅10”號遠洋科考船和海軍“J121”打撈救生船,從上海碼頭起航,直掛云帆濟滄海,奔赴南極,掀開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萬里難堪路
船隊疾馳駛過沖繩島,1984年12月1日來到赤道。船隊遇到了第一個挑戰——高溫導致“向陽紅10”船的高壓油泵發生故障。輪機班的同志顧不上54℃的高溫和暈船反應,一邊嘔吐,一邊搶修,很快排除了故障。“向陽紅10”船的故障剛被排除,“J121”船的右主機第一缸冷卻水套管支架又發生斷裂??疾礻牽紤]再三,決定采取不得已的應急措施:封缸航行,緊急避險。
幸運的是,接下來的狂風惡浪竟沒有讓“J121”船出現問題,封缸持續航行了25天,直到靠岸后,才更換了從國內空運來的支架。
還沒完全適應遠洋航海生活的考察隊員,在西風帶又接受了新的考驗。1984年12月12日,兩船駛入西風帶。在陣風8級的海上,大涌大浪撲面而來,船體左搖右擺。隊員們與大風搏斗了6天6夜,駛出了“魔鬼西風帶”。
然而,進入南極圈后,考察隊又遇到了颶風的襲擊。海面上刮著每秒34米的巨大狂風,掀起了12米多高的狂浪,像一群群勢不可當的變形怪獸,夾帶著雷霆萬鈞之力,似乎要吞噬掉船上的一切。考察船時而被舉上浪峰,時而被拋入波谷。
突然,一個大浪把“向陽紅10”船艉部的船舷鐵門掀掉,后甲板盤結固定的纜繩被沖入海中20多米。更為嚴重的是,后甲板5噸吊車駕駛室和操縱臺被浪掀翻。船頭發出“哐當、哐當”的巨響,整個船體令人揪心地顫抖。
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總指揮陳德鴻指揮若定,“向陽紅10”船船長張志挺穩固軍心,操船有方,全體船員沉著鎮靜、英勇頑強,提早關閉水密門,冒險搶救后甲板纜繩,確保船只安全。同狂風惡浪奮戰了11個小時,考察隊終于闖出了暴風巨浪區域。
在海上航行時,船上大多數隊員都暈船嚴重、嘔吐不止,甚至流傳著一首《十分難受》的順口溜來形容個中滋味:“一動不動;二目無神;三餐不進;四肢無力;五臟翻騰;六神無主;七上八下;九臥不起;十分難受?!?/p>
“長城”揚紅旗
1984年12月25日,中國南極首次考察隊渡過萬里重洋,到達西南極喬治王島海域預定地點。
1000多種、500多噸建站物資如何卸運,考察站如何建設?一系列難題擺在考察隊面前。
沒有碼頭,物資就無法運送。于是,船員們奮勇爭先,在風雪交加的冰冷海水中人工打樁,在風吹浪打的亂石灘夯實地基造碼頭。隨船的軍人組成突擊隊,跳進齊腰深、漂著冰凌的海水中,將鋼樁打入海底。
整整5天5夜,隊員們的“肉搏戰”終于有了戰果,一座為建設長城站而突擊修造的碼頭——長城碼頭完工。
科考船無法靠岸,隊員們便將物資通過吊車卸到小艇,再運到岸邊。在科考船錨泊的民防灣里,涌大浪高,大船搖擺不定,船上的吊車更是晃動得厲害,而小艇像樹葉一樣在水中擺動,想要將物資準確地卸到小艇上就要在船、吊車、小艇三者的晃動中,尋找相對靜止的那一刻,可那一刻稍縱即逝,很難把握。
就這樣,隊員們又用10天時間將500噸建站物資卸到岸上。
建站開始,隊員們每天勞動16個小時以上,晚上就地鉆進睡袋,第二天醒來,帳篷上面落了一層雪。
1985年1月26日,暴風雪再次襲擊了建站工地。帳篷被吹得東倒西歪,物資飛得七零八落。從睡夢中醒來的考察隊員擠在一棟小木板房門口,焦急地凝視著正在建造中的長城站主樓房頂。十幾個小時突擊做好的屋頂上的防雨鐵皮正被呼嘯的狂風“嘩啦”“嘩啦”地掀起。
“拼了,為了建成長城站!”考察隊員不忍眼睜睜看著不遠萬里從國內運來的一釘一木白白浪費。鄂棟臣等七八個隊員不顧一切沖進暴風雪中,爬到5米高的屋頂,用纜繩兩頭各自拴住隊員,像拔河一樣把房頂搶修完畢。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隊員們艱苦工作45天后,兩棟360平方米的考察用房、4棟輔助房、1座氣象站和4個20米高的通信鐵塔建成。
1985年2月14日22時,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巍然矗立起來。
2月20日,喬治王島雪花漫天飛舞??疾礻爢T聚集到長城站前,舉行落成典禮。南極上空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長城站前冉冉升起,嘹亮的國歌同時唱起,激動的聲音響徹菲爾德斯半島。在風、雪、冰、海中奮戰了61天的隊員們再也無法控制滾滾而又自豪的熱淚,任由肆意灑落。時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錢志宏宣布落成典禮開始時,疲憊的隊員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喜悅;時任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主任武衡剪彩并宣讀國務院賀電時,隊員們歡呼雀躍。南極洲自此開始有了中國人長期奮戰的身影。
長城站建成,填補了我國科學發展的一項空白,標志著我國極地考察事業自此開創,為我國和平利用南極奠定了良好基礎。
至此,我國成為在南極建立考察站的第17個國家。同年10月,又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享有了南極事務的議事權和決策權。中國在國際南極治理舞臺上正式有了話語權。
首次南極考察家喻戶曉,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凝結出“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1985年5月6日,黨中央、國務院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我國首次赴南極考察隊員慶功授獎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南極考察立功嘉獎代表。(首席記者 趙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