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前夕
中國南極秦嶺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國極地考察40年來
一代又一代中國考察隊員
不斷奔向最遠的南方
↑2024年2月6日拍攝的中國南極秦嶺站。
中國與南極的故事要從40多年前說起:1980年初,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物理學家董兆乾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地質和地貌學家張青松,應邀前往澳大利亞南極凱西站訪問,他們是中國第一次登上南極大陸的科學家。
↑董兆乾(左)、張青松(右)和澳大利亞南極局副局長諾爾斯·克里博士在南極洲凱西地區考察南極巖石的分布特點。
四年后的1984年11月20日,中國首次派出科學考察隊,乘“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和海軍J121打撈救生船,從上海赴南大洋和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和建立考察站。
↑中國南極考察船隊于1984年12月26日勝利駛抵南極洲喬治王島民防灣。這是“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
1984年12月30日,是中國南極考察史上的一個重要日子。這一天,中國首次將五星紅旗插上了南極洲的大地。
↑1984年12月30日,中國南極考察隊在菲爾德斯半島的灘頭登陸成功??疾礻爢T們在五星紅旗的引導下,精神抖擻地開赴長城站建設工地。
↑1984年12月31日中國南極長城站舉行奠基典禮。
↑1985年2月20日,中國首次南極洲考察隊隊長、南極長城站站長郭琨(前左)和副隊長、副站長董兆乾(前右)、張青松(前右三)在長城站落成典禮上。
長城站的順利建成,揭開了我國建設南極考察站的序幕;1989年2月,在東南極洲拉斯曼丘陵上,南極圈內建起首個中國的考察站——中山站。
↑1989年2月26日,中國考察隊員們參加中山站落成典禮。
中山站的建立揭開了我國南極考察事業新的一頁:中山站坐落在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海濱。精確地理坐標為南緯69度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它距北京12553.160公里,距中國長城站4986公里。中山站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積為1654平方米,超過長城站近4倍。
↑中山站全景,它的建筑格局為我國傳統的庭院式。
2008年12月18日,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內陸隊從中山站出發,前往南極冰穹A地區,從而向建設中國第一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昆侖站邁出了“第一步”。
冰穹A又稱南極最高點,和經線交會的南極極點、全球溫度最低的南極冰點、地球磁場南極的磁點并稱為南極科考的四大“必爭之點”。在冰穹A地區建立南極考察站,標志著中國南極考察研究實現從南極大陸邊緣向內陸的跨越。
↑2008年12月18日,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內陸隊從中山站出發,前往南極冰穹A地區。圖為行進中的雪地車。
↑建成后的中國南極昆侖站(2009年2月2日攝)。
2009年2月2日,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中國南極昆侖站正式開站。以昆侖站為依托,我國有計劃地在南極內陸開展了冰川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空間物理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
↑2013年12月26日,中國南極泰山站正式開工建設。
↑建設中的泰山站主體建筑(2014年1月24日攝)。
2014年2月8日,中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泰山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之后的中國第四個南極考察站,位于東南極內陸冰蓋伊麗莎白公主地區域,海拔2621米,距離中山站522公里。
↑2023年12月18日,“天惠”輪在卸載建設秦嶺站的物資。
↑2024年1月12日拍攝的中國南極秦嶺站建設現場。
↑2024年1月18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員在進行秦嶺站主樓手工板的安裝。
↑2024年2月7日在中國南極秦嶺站拍攝的揭牌儀式。
2024年2月7日,南緯74度56分,東經163度42分,南極大陸的新地標——中國南極秦嶺站開站。秦嶺站是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位于西南極的羅斯海恩克斯堡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羅斯海是南極地區巖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區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也是極地科學考察的理想之地。
秦嶺站以中華民族的祖脈秦嶺命名。新站主體造型設計理念源于鄭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導航,主體建筑面積5120平方米,為中國現有考察站里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筑,可容納度夏考察人員80人,越冬考察人員30人。
2024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從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到秦嶺站,南極考察站“中國范兒”,體現著科學探索精神,也體現著泱泱大國的文化自信。
40年來
從“向陽紅10”號科考船首航南極
到“雪龍”號、“雪龍2”號
和“天惠”輪貨船——南極科考三船保障
從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南極洲上空飄揚
到考察站建立在羅斯海區域
從長城站到秦嶺站……
中國
正在幫助人類
更好地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
為打造南極“人類命運共同體”
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策劃:王建華、李尕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
本期主持:費茂華
攝影:戴紀明、朱幼棣、張繼民、劉奕湛、王海楠、胡晴、祝賀
編輯:鄧堅、張鋮、徐嘉懿
部分照片由中國南極考察隊和國家海洋局極地辦提供
鳴謝:中國照片檔案館
老照片工作室
新華社攝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