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香港資本市場也開始回暖。
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13日期間,恒生指數累計上漲11.05%,港股IPO市場持續復蘇。繼2022年12月合計21家企業在香港上市后,2023年1月,又有10家公司在港交所敲鐘,相較2022年1月的4家企業上市增長顯著。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1月至今,還有14家公司遞交上市申請,其中包括了金融科技巨頭陸金所控股等。
“致使2023年1月IPO升溫的關鍵因素主要還是在于大市行情的回暖。2023年1月,恒生指數上漲10.42%,恒生科技指數上漲10.02%,與此對應的是2022年1月時港股正處于下降通道。單個月份的IPO數量和融資額存在偶然性,但大市行情確實對一段時間的IPO有較大影響?!卑陆鹑谘芯坎柯撓玛悇偸茉L指出。
受多重因素影響,2022年全年香港IPO集資活動、A股IPO數量都有所放緩。
但從今年1月開始,港股已有粉筆、、正味集團、美麗田園醫療健康、百果園集團、樂華娛樂等10家企業成功上市,上市募資總額為38.75億港元,雖然較2022年12月的21家上市相比,數量偏低。但同比2022年1月的4家企業上市的發行節奏明顯加快。
整體來看,10家企業的募資規模并不大,新股募資額均在10億港元以下,甚至有幾家公司募資額僅1億港元左右,募資金額最高的是“氫能第一股”億華通,募資9.16億港元;當期,港股低比例發行現象嚴重,多數公司新發股份占總股本比例在15%或以下;多數公司IPO的發行價已接近下限的價格定價。
如樂華娛樂招股價區間為每股3.91-5.06港元/股,最終以每股4.08港元發行。淮北綠金股份招股價區間為1.91-2.31港元/股,最終以每股1.91港元發行;潤華服務招股價區間為1.70-2.00港元/股,最終以每股1.70港元發行。
對于今年1月新股募資規模較低的原因,陳剛認為,一段時期內新股募資額的大小存在偶然性,因為這主要還是取決于募資公司本身的估值,如果彼時剛好存在大型公司上市,則就存在新股融資額很高的情況。
“我們注意到,2018年至2022年均存在較多大型IPO,如2022年8月首發融資超180億港元。這幾年,大型IPO主要來自互聯網科技公司、新能源汽車等新經濟公司上市,有些是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有些是已經在A股上市的公司再到港股上市,這類公司普遍融資額較大。伴隨著大多數明星中概股已經完成香港上市,未來這類大型IPO確實將減少。但對整個市場而言,仍會有許多大型IPO,只是某些特定行業的大型IPO減少了而已,全年IPO回暖仍是大概率事件。”陳剛進一步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港交所也正在加大力度,吸引更多大型企業在港股上市以及赴港投資。
繼2022年修訂上市規則,進一步放寬科技企業上市要求后,2月6日,港交所宣布與沙特證交所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探討在多個領域展開合作,以推動雙方金融市場互惠互利。根據合作備忘錄,港交所與沙特證交所集團將在金融科技、ESG、互掛上市以及雙方均感興趣的其他領域探索合作機遇。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團出訪中東時表示,沙特阿美的業務很多元化,除了石油方面,還有不同子公司,會鼓勵他們參與各種活動,包括在港交所上市。
港交所CEO歐冠升也表示,近期港交所前往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新加坡,分享港股投資機遇,還在美國、歐洲設立辦事處,以吸引更多國際企業赴港上市。
“自去年底,港股已從低點回升了不少,相應地帶動了很多行業和公司的估值修復。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在去年第四個季度和今年1月赴港上市,在港股的IPO市場,外資機構參與較多。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出訪中東除了希望更多國際企業在港上市之外,也希望中東的資金可以更多參與到港股市場,隨著不同背景的資金進入港股市場,我認為這會讓香港市場成長得更健康。對于港股后續的走勢,我們也比較樂觀。”安永華南區科技、媒體與電信行業審計服務主管合伙人曾文元受訪表示。
“雖然不久前美聯儲進行加息,但是加息的幅度在慢慢收窄,利率也出現了穩定的信號。在這一背景下,港股市場下半年可能會有更好的表現。目前來看,一季度拉動已經很明顯。許多企業有港股IPO的意向,我們預計5月份開始會有更多企業啟動赴港上市?!痹脑M一步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中國證監會就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涉及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等主要制度規則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部分市場人士擔憂這或對港股IPO市場造成一定的分流效應。
不過,在曾文元看來,中長期來看,市場化是A股市場重要的發展趨勢,但對于港股市場來說,A股全面注冊制改革影響有限。
“我們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是資金面,A股IPO融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境內的資金,境外資金比較有限,內地投資人具有其特定的行業或企業價值判斷的方向。而港股50%以上為海外資金,兩邊的資金方對于不同行業的偏好存在差異”,曾文元表示。
另一方面,曾文元指出:“從上市門檻來看,雖然主板的門檻已經下降了,但A股市場仍具有一定的政策導向,對部分行業、企業收入、現金流、凈利潤仍具有一定的要求,監管也比較審慎。而目前諸如云端服務等企業,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去年年底,港股修訂上市規則,新增18c章節,歡迎這類尚未商業化的硬科技行業赴港上市。我們覺得兩邊市場是差異化的。”
陳剛也表示,“A股市場全面啟動注冊制改革,會使A股IPO數量和IPO融資額進一步增加,但這對港股IPO市場影響較小。主要在于港股和A股上市規則還是存在差異,同時港股和A股新上市公司行業存在顯著差異?!?/p>
“我們持續看好港股市場作為中國科技公司、生物技術公司的上市首選地。放眼整個2023年,相信港股IPO數量和IPO規模都將顯著超越2022年?!标悇傉f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