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談完后,為何說中俄之間的分歧被擺上臺面?中俄雙方各自的考量究竟如何呢?
18號,美國務卿魯比奧和俄外長拉夫羅夫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會晤,這是自俄烏沖突爆發后,美俄正式就達成和平協議進行談判,美俄關系實現了進一步的“破冰”。
從會后結果來看,4個多小時的溝通,共達成了4點共識:一是,涉及修復美俄外交關系;二是,為結束俄烏沖突找到方案;三是,思考美俄在沖突結束后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合作;四是,確保上述過程能夠得到有效推進。對此,美方作出評價表示,美俄雙方已經向建立持久的和平,邁出了重要一步。這標志著延宕近三年的俄烏沖突,似乎真的將迎來結束的可能性。然而,隨著和談進程的加速,中俄之間的分歧似乎就被擺上了臺面。
都知道,目前中俄關系是處于歷史最高水平的,那么為何說中俄之間存在分歧呢?就這件事來看,中俄的分歧在于,歐洲到底有沒有資格坐上談判桌。俄方那邊的態度是,因為歐盟和英國“完全不守信用”,所以不能成為未來任何俄烏協議的相關方。而中方的態度一以貫之,是期待所有當事方和利益攸關方都能參與到和談進程中來,達成公平、持久、有約束力、所有當事方都接受的和平協議。對于中俄在這件事上的分歧,該怎么看呢?
俄方之所以拒絕歐洲加入和談,可能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是因為10年前,歐洲擔保了一項涉烏決議,叫新明斯克協議,但結果,這份決議并沒有得到全面有效執行,擔保人是有責任的。所以俄方現在拒絕歐洲加入,怕是不想重蹈新明斯克協議的覆轍。第二,美方解決俄烏沖突的大方向是,通過犧牲烏克蘭的國家利益,來滿足俄羅斯,以此追求沖突的盡快結束。而歐洲是站在烏克蘭那邊,最近,俄羅斯就問責歐盟,說歐盟一直在援烏,已成為破壞烏克蘭的罪魁禍首。因此,如果談判桌上就只有美俄烏三國,那俄羅斯利益恐將得到最大化滿足。
但問題是,在過去3年,歐洲可沒少援助烏克蘭,并且還可以繼續援烏,如果現在將歐洲踢出談判桌的話,歐洲能答應嗎?烏總統澤連斯基已經明說了,因為烏克蘭對美俄雙邊會談不知情,所以他不會承認美俄雙邊會談結果。那么歐洲是不是也會有樣學樣,不承認沒有自己參與的和談呢?如此一來,沖突恐怕依舊無法結束。
事實上,北約最新發布的那份聲明,就已經證明了它的態度,它在涉及俄烏沖突的表述中,罕見刪除了“俄羅斯侵略”這5個字,取而代之的是中性的“烏克蘭沖突”,但“強調了公正和長期解決沖突對確保烏克蘭的穩定未來很重要”。可見,縱使是相當依賴美國的北約,它也可以暫時放下“價值觀”,為歐洲爭取實際利益,但如果歐洲的要求沒有被滿足,不排除歐方做出進一步舉動。所以說,中方這時候呼吁各個相關方參與進和談中,是具備了更加長遠的戰略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