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特朗普時隔一年再訪英國
雖享受國賓禮遇
卻被稱為“最不受歡迎的重要訪客”
在英國政壇混亂的背景之下
特朗普頻頻施壓,意在勸說英國盡早“脫歐”
并鼓動連手排斥中國華為
英國政府立場強硬、拒絕讓步
特雷莎·梅下臺前 英美元首會晤成效幾何?
“特殊關系”下的英美又將如何面對實質性分歧?
《今日看世界》
英美同盟關系何去何從?
時隔一年,特朗普全家出動再次訪英,得到了最高禮遇:41響禮炮、女王親自歡迎、盛大的國事晚宴……
只是,特朗普依舊沒有住在白金漢宮,也沒有乘坐金色馬車巡游,英國多地對他到訪的抗議也并未停止。
特朗普訪英行程的第二天,與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舉行了會談,承諾英國“脫歐”后,美方會與英方達成非常實質的貿易協議。
特蕾莎·梅隨即響應,她與特朗普都希望加深貿易聯系,但應該談什么和不該談什么,也在談判范圍之內。
她表示,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歷史悠久,但她承認雙方在諸如氣候變化、伊朗核問題等方面的觀點存在著不同。
特朗普在此次訪問中,還從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那里獲贈了一本由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一版的精編本。
首相特雷莎·梅則贈送給他一份1941年《大西洋憲章》的復印稿,這份由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共同發表的聯合宣言,為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顯然女王和首相這是婉轉地為特朗普上了一堂歷史課,強調英美的在二戰中并肩作戰的友誼,提醒特朗普英美關系的天然特殊性。
二戰后,英國首相丘吉爾用“特殊關系”形容英美兩國之間緊密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和歷史雙邊關系。不同時期領導人從里根和撒切爾,布什和布萊爾,再到奧巴馬和卡梅倫都是如此。
可是到了特朗普時期,情況出現了變化,特朗普朝盟友開炮的習慣,讓英美關系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英國脫歐、下一任首相等議題上帶有傾向性的言論,也讓英美關系處在尷尬的邊緣。美英領導人層面互動不如以往,兩國圍繞重大國際事務的協作乏善可陳。
從短期來看,英國新首相未定、“脫歐”不順,英方對于協調對美關系有心無力,美英貿易協議等待實際內容。
長期看,英國一直在美歐之間扮演橋梁角色,“脫歐”后對美國的重要性減弱,給“特殊關系”減分。
同時,特朗普力推“美國優先”,對歐洲一體化不感興趣,還力挺英國“脫歐”,這些都令特朗普在英國國內備受爭議,凸顯出跨大西洋關系的窘困現狀。
特朗普政府雖然口頭上依然鼓吹同盟精神和傳統友誼,卻在行動上以“美國優先”為準繩對歐洲盟友處處施壓,歐洲與特朗普相處之道的選項并不多。
重現歷史 別有深意
二戰諾曼底登陸75周年,英、美、法、德、加拿大等國元首,同300余名二戰老兵一起參加了在英國南部城市樸茨茅斯的盛大紀念儀式。
在紀念儀式上,特朗普朗讀75年前美國羅斯福總統于盟軍出發時在美國發表的廣播祈禱文;馬克龍則朗讀了法國一位年僅16歲的抵抗運動成員在被槍殺前寫的訣別信“我為祖國而死”,重溫了75年前的那場波瀾壯闊的生死之旅。
雖然出席此次空前浩大紀念儀式的16個國家對諾曼底登陸有著不同的視角和記憶,但16國仍共同簽署了“諾曼底登陸共同宣言”,重申了各方確保二戰的恐怖歷史記憶不會重現的共同責任,以史為鑒。
75年前的6月6號,超過15萬以美國、英國為首的盟軍部隊,集合海陸空三軍力量,橫渡英吉利海峽,在諾曼底完成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一舉突破德軍防線,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沖破了希特勒構筑多年的大西洋防線,加速了德國法西斯滅亡。
75年后今天,二戰以后建立的國際秩序受到各方面沖擊,再次向世界講述和重現歷史,別有深意。
英吉利海峽另一側的法國諾曼底上空,也出現了與75年前相似的一幕——飛機疾馳而過,傘兵從天而降。但不同的是,迎接他們的不再是“史上最漫長的一天”,而是雷動的掌聲和歡呼的人群。
在他們之中,幾位已年過九旬的參戰老兵與280名英、法傘兵共同完成了空降,格外引人注目。75年后,當年的年輕士兵現已滿頭白發,但他們的英勇仍復當年。
在他們看來,那是一個與今天完全不同的世界。今天的年輕人不必再以“隨時準備赴死”的壯烈情緒跳傘了,希望年輕一代可以從他們這些回憶中,獲取勇氣和思考。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
今晚21:57
鳳凰衛視中文臺《今日看世界》
編輯:張筱浛、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