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緩解“雙減”背景下的家長新焦慮

    如何有效緩解“雙減”背景下的家長新焦慮

    wushuxia 2025-03-30 案例展示 10 次瀏覽 0個評論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雙河市責任督學 于磊

      【案例背景】

      “雙減”的落實落地,減輕了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減少了家長經濟焦慮。但同時帶來了新的狀況。作為一名責任督學,分析和幫助家長適應新情況,責任重大。

      【案例描述】

      通過日常督導、與家長座談了解到,“雙減”政策的執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父母教育焦慮。但86.8%的受訪家長仍然存在焦慮;71.5%的受訪家長表示焦慮來源于自己的能力很難輔導好孩子;35.6%的受訪家長選擇對“雙減”政策保持觀望;初中生家長中50%以上呈現高焦慮情緒、低教育參與的特征,子女學業和未來發展的未知性成為家長教育新焦慮的核心。面對“雙減”,家長有不同的聲音無可厚非,家長們之所以“想說愛你不容易”,歸根結底還是擔心負擔減了,質量也減下來了。

      一、做好政策宣傳員,準確解讀“雙減”新焦慮

      一是“雙減”宣傳多樣化,認真解讀“新政策”。學校通過印發《致家長的一封信》、召開家長會、公眾號、制作美篇等形式向家長進行“雙減”政策宣講,讓家長知道為什么要“雙減”、“雙減”減什么怎么減、“雙減”實施后應該怎么做等。針對家長就學生作業減少擔心孩子學習不扎實、考試次數減少學校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監督、校外培訓機構減少孩子學習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等疑慮,在督導過程中,通過家長座談會和電話回訪,從國家出臺“雙減”政策的背景依據和終期目標任務進行多角度分析解答,逐步贏得家長對“雙減”政策的理解與支持。

      二是轉變家長老觀念,營造教育“新生態”。為什么現實生活中有家長會因為“雙減”而喜憂參半甚至產生新的焦慮?通過深入分析,關鍵還是家長的育人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仍然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到“劇場效應”中,因為擔憂孩子落后帶來恐慌和盲從,而陷入“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怪圈。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雙減”政策實施前,78.4%的小學生和66.3%的中學生參加了與考試、升學相關科目的課外輔導。通過給家長講解“雙減”工作的主要內容,從校內和校外兩個方面分析“利與弊”的問題,家長逐漸厘清焦慮產生的原因,意識到了提前學、刻板學、應試學提高的學生成績,具有短期性、快速性效應,但僵化了孩子的思維,背離了教育目標,破壞了正常教學秩序和教育生態。

      二、聚焦家長新焦慮,助力教育教學新改革

      一是打消家長新質疑,回歸教育“主陣地”。調查顯示,52%的受訪家長對習慣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群體自身的勝任力可能暫時無法跟上“雙減”政策的具體要求,學校短時間內難以為教輔行業的大量退出提供替代性方案有所質疑。面對家長訴諸學校的教育期待,反饋給督導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們,共同研討“雙減”政策下,老師如何對教學研究與學法指導做“加法”,如何把對學生做“減法”的思路應用于教學與管理中,因地制宜地探索落實政策可行路徑,得到家長認可。

      二是回應教師新挑戰,做好改革“代言人”。通過對教師在“雙減”政策中各項工作的滿意度進行階段性問卷調查,全面掌握教師在政策落實中心理、觀念、認知等方面的變化,特別關注教師提出對新課標“核心素養”“任務群”“跨學科教學”帶來的困境和挑戰。學校通過組織培訓、邀請專家解讀、現場教學指導和交流研討等方式,對癥下藥解決具體問題,緩解教師教學工作中的焦慮,同時加強教師核心素養培育力,提升教師多學科協同育人專業能力。

      三是提質增效在課堂,探索教學“新方法”。通過建立區域教研聯盟,建設5個學科基地,彌補了校際之間教學“剪刀差”,激勵了聯盟教師立足課堂、深耕課堂、從專業能力層面的賦能發展,實現了區域內教研智慧共生、管理共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新局面。不斷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創建“九字五環一查”課堂教學模式,讓“教”的引領為“學”的邏輯服務,切實提升學生的學堂學習效益,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強短板補弱項,力求當堂解惑、當堂消化。建立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由過去側重于以“量”為核心的“配置式均衡”向以“質”為核心的“發展式均衡”轉變,充分調動了教師內驅力與積極性。

      四是課后服務綻魅力,特色社團“促成長”。課后服務通過作業輔導講評,進行查漏補缺,幫助學生夯實基礎,解決疑難,提升學習質量,減輕作業負擔;針對不同孩子年齡特點開展個性化服務,開設特色社團40多個,聘請校外維吾爾族民族樂器傳承人教授納格拉鼓,以培養興趣,挖掘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構建“文化與課程同行,課程與文化同在”的多元智慧校本課程20多個,潤澤學生心靈,涵養學生品格,張揚學生個性,拓展學生樂學空間。

      三、搭建家校新橋梁,發揮責任督學新作用

      一是協同推進有合力,家庭教育“不缺位”。學校通過建立引入第三方社會工作機構機制,積極開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務活動;面向家長征集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金點子”活動了解家長教育訴求;成立協同育人志愿者協會,鼓勵家長“能人”參與學校治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家長看到孩子除了學業以外的優點與潛能等方式,不斷增強家校溝通能力建設,提升家校溝通質量,減少家長因孩子未來發展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擔憂與焦慮,雙向合作防止家長教育焦慮外溢,提升育人能力和信心。

      二是督學賦能促成長,家校共育“拓新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讓家校代表走進校園,圍繞“構建家校協作平臺,助力孩子健康成長”主題進行專題調研。及時、耐心、妥善處理家長來電,暢通家校之間的溝通渠道,搭建家校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指導學校出臺《優秀家長評選辦法》,明晰家校育人責任,使協同育人機制落在實處,為“迷茫”中的家長們提供新的行動模式,走出育人模式的轉型困境和應對多元化的教育焦慮。

      【案例反思】

      督學生培養良好習慣和實踐能力。責任督學要側重督學校第一課堂的效率,督學生走進生活第二大課堂的頻率,感受社會第三大課堂的程度,從而優化孩子的學習生活結構。在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實踐中,感受個體與外在世界的息息相關,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如何有效緩解“雙減”背景下的家長新焦慮

      督家長注重言傳身教和協同教育。家庭是孩子的主陣地,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豐富家庭教育方式。責任督學要督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開展情況,加大家長隨機訪談力度,延伸教育督導的觸角,關注家校社協同育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育人環境。

      督老師提升教學品質和服務質量。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課堂效益是教學工作永恒的話題。責任督學要了解學校學科教學情況,深入教室聽課評課,強化教學常規過程監督,常態化開展教學質量檢查,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學校用責托舉、用愛解憂、用心呵護,把“雙減”落到實處,讓課后服務“活”起來,為學生、家長爭取“最大收益”。

      督學校加強五育并舉和“雙減”管理。責任督學要聚焦“雙減”,強化對學校監督的指導,通過實地查看、查閱檔案、座談走訪等形式,感受學生在校的生活學習狀態,及時發現和解決學校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校辦出特色,規范辦學行為,實現內涵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如何有效緩解“雙減”背景下的家長新焦慮》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