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2日電 題:西南油氣田這十年:開發之“愿” 發現油氣寶藏
作者 梁慶沙 張淳淇
巴蜀大地,秋風送爽,云淡風輕。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簡稱“西南油氣田”)油氣開發酣戰正濃。
川中熱土,安岳氣田開發高歌猛進,日產氣量突破4000萬立方米;川南大地,頁巖氣田增產勢頭強勁,實現120億立方米年產量目標指日可待;天府氣區鉆獲一批高產致密氣井,成為增產新高點;川東老氣區寶刀不老,精細開發、滾動開發屢見成效……
多點開花、碩果累累的背后,流淌著川油人這十年智破瓶頸的熱血、奮力拼搏的汗水。
“常”“非”并舉 產量駛上快車道
盛夏高溫期間,西南油氣田致密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部勘探開發科科長曾青高和同事們常駐三臺縣施工現場。曾青高說:“又鉆獲一口百萬方高產氣井,提高產量更有信心了。我們正加快天府氣田金秋區塊開發產能建設,年底有望建成20億方產能規模。”這是四川盆地繼川南頁巖氣規模效益開發之后的又一非常規氣上產新領域。
曾經,西南油氣田天然氣產量主要依靠常規氣藏。近十年來,隨著理論突破、技術進步,在常規氣藏穩步上產的同時,非常規氣藏展露崢嶸。
2012年9月,安岳氣田磨溪8井在寒武系龍王廟組獲測試日產量超過百萬立方米工業氣流,發現我國迄今儲量規模最大的陸上海相碳酸鹽巖整裝氣藏;2015年,安岳氣田磨溪區塊龍王廟組氣藏建成投產;2019年,安岳氣田高磨區塊燈四氣藏建成60億立方米生產能力。至此,安岳氣田建成年產能達150億立方米的特大氣田。
在四川盆地二三疊系,西南油氣田加快川西地區二三疊系試采工程、川東北羅家寨等高含硫氣田開發建設,一批新氣田未來可期。
老氣區常規氣藏通過應用措施挖潛、整體治水等技術控制產量遞減速度,年產氣量穩定在30億立方米以上。
在非常規氣方面,頁巖氣、致密氣逐步成為增儲上產主力。
2012年,西南油氣田組織鉆探的寧201-H1井獲測試日產氣量超過15萬立方米,成為我國第一口具有商業開采價值的頁巖氣水平井,拉開川南頁巖氣大規模效益開發序幕。同年底,國家批準設立“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經過兩年建設形成規模產能。
之后,西南油氣田組織科研企業、高校聯合攻關,長水平段安全快速鉆井技術、分段加砂壓裂儲層改造技術逐步升級,頁巖氣工廠化作業模式廣泛推廣,頁巖氣日產量穩步增長。
2019年,長寧頁巖氣區塊日產量突破1000萬立方米。次年,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產氣量突破百億立方米,支撐中國石油川南頁巖氣田成為我國首個年產量超過百億立方米的頁巖氣田。
四川盆地致密氣資源豐富,一直是川油人的攻關研究目標,西南油氣田發現并開發了川西南部平落壩須家河中型砂巖氣藏。“十一五”期間,公司勘探開發了廣安氣田、合川氣田、安岳氣田的須家河組致密氣藏。2018年,攻關川中地區侏羅系沙溪廟組致密氣資源開發,次年產氣0.09億立方米,2020年產氣量增至0.53億立方米,去年產氣量躍升至3.42億立方米。
截至目前,西南油氣田在致密氣川中核心建產區累計完成地面建設項目14項,建成淺冷集氣站4座、平臺井站31座、集氣管線超400公里,具備超700萬立方米/天配套生產能力。
常規氣產量穩中有升,非常規氣產量快速增長。“常非并舉”這條路走得穩健踏實、氣勢高昂。
科技攻關 賦能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是關鍵變量,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南油氣田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形成一系列原創理論、關鍵技術和標志性成果。
川油人矢志不渝研究川中古隆起的油氣成藏機理和條件,不斷深化地質認識。2011年,西南油氣田組織鉆探的高石1井發現四川盆地第二個燈影組特大氣藏,川中古隆起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次年發現四川盆地第一個龍王廟組特大氣藏。
“我們用10個月建成投產10億立方米年產能的試采工程,15個月建成投產40億立方米年產能工程,12個半月建成投產60億立方米年產能工程。”曾參加建設安岳氣田產能工程建設的西南油氣田基建工程處副處長寧永喬說,開發安岳氣田磨溪區塊龍王廟組氣藏的產能工程,創造了中國石油大型整裝氣藏勘探開發速度、效益、智能化、環保等多項新紀錄。
安岳氣田高石梯區塊燈影組氣藏低孔隙度、強水侵,大規模高效開發難度大。西南油氣田通過“大型碳酸鹽巖氣藏高效開發技術”等專項攻關,創新形成裂縫-孔洞型碳酸鹽巖氣藏精細氣藏描述等技術,建立了特大型超壓碳酸鹽巖有水氣藏整體高效開發模式,用時4年探明儲量,再用4年建成了60億立方米年產能。
據悉,“大型碳酸鹽巖氣藏高效開發技術”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安岳氣田超深低孔復雜巖溶型氣藏高效開發關鍵技術及規模化應用”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與常規氣整裝氣藏相比,儲藏在納米級頁巖孔隙里的頁巖氣開采難度高,且川南地區人口眾多、風景優美,生態環境敏感。
西南油氣田集中優勢力量組建頁巖氣研究院,聯合多家科研機構、高校開展技術攻關,探索形成了頁巖氣勘探開發六大主體技術系列、“六化”管理模式,逐步提高單井日產能和EUR,降低鉆完井和地面配套建設成本,實現頁巖氣規模效益開發。
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建設關鍵技術研究成果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川南3500米以淺頁巖氣規模有效開發理論、技術及應用”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進步特等獎。
致密氣藏的產層非均質性更強、水氣關系更復雜。金秋區塊地處四川產糧重地,地上遍布良田,人口密度大,尋找遠古時期形成的湖泊、沼澤、河道沉積砂體并發現其中有工業開采價值的含氣區塊、建成規模產能,難度非同一般。
西南油氣田創新致密氣天然氣地質、致密砂巖水平井多縫壓裂理論,創建窄河道薄砂組水平井井眼軌跡鉆井設計、鉆進控制方法,研發低成本、國產化分段工具和壓裂液體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致密砂巖水平井提高單井產量技術體系,致密氣水平井最短鉆井周期8天,最高日無阻流量達293萬立方米。
據了解,“川中地區沙溪廟組致密砂巖氣藏提高單井產量關鍵工程技術及應用”獲西南油氣田公司科技特等獎,目前正推廣應用,籌備技術的進一步迭代升級。
近十年間,西南油氣田完成氣田開發科研成果300余項,獲省部級獎近70項,獲國家專利授權近200件,軟件著作權近100件。
精益管理 降低成本增效益
10月10日,川中北部采氣管理處生產指揮中心值班工程師古勇組織調控各崗位員工開展生產運行管控演練,生產指揮、電子巡檢、視頻監控等各項工作,遠程監控遍布遂寧市安居區和資陽市安岳縣的全部56座生產井、6座集氣站、4座閥室。
古勇介紹:“以前每個站點都要人值守,現在所有的天然氣流量、壓力、溫度、設備狀態等數據實時在指揮中心監控大屏上顯示,值班人員可以遠程監控、遠程操作,能及時發現、處理異常情況。”截至當日,川中北部采氣管理處今年產氣量超過27億立方米,日均產氣量近1000萬立方米。
據介紹,組建于2020年7月的川中北部采氣管理處,全面實行“管理+技術”直接用工模式,各項指令直達一線井站,員工總量不足100人。這是西南油氣田公司深化“油公司”模式改革成立的首個新型采氣管理區。
高效率、少人工的生產運行管理,得益于近十年持續開展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通過融合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生產場站安裝遠程控制、視頻監控、智能安防等系統,實現開發生產全區域聯鎖、一體化管控、異常和趨勢預警,以及大數據智能分析、視覺定位輔助巡檢、機器人替代巡檢,實現“自動化生產、數字化辦公、智能化管理”的智慧氣田管理。
同為采取“油公司”模式的新單位,致密油氣勘探開發項目部自2018年成立以來,產能建設突飛猛進,生產效率穩步上升。
西南油氣田持續創新實施勘探開發一體化、地質工程一體化、技術經濟一體化,把地質研究、勘探發現、開發試氣、地面及配套建設等多個板塊擰成“一根繩”整體規劃、部署、落實,大幅提升井工程和地面建設實施質效。
在今年夏天,僅用100天時間完成金秋氣田3個區塊4座天然氣脫水脫烴裝置、超過200公里輸氣管線以及單井平臺及配套設施建設,確保致密氣川中核心建產區日產能增加600萬立方米。
“油公司”管理模式、數字化氣田建設給氣田開發提質增效插上“雙翼”。西南油氣田作為中國石油集團數字化轉型首批試點單位,聚焦探索全業務鏈一體化路徑,推進勘探開發理論技術、天然氣生產全過程管控、天然氣產運儲銷“三個一體化”協同運行,進一步提升運行效率、降低單井成本,實現了全產業鏈業務的精細化管理和精益化提升。
十年磨礪,西南油氣田堅定不移走高質量效益開發之路不動搖,氣田開發理論不斷突破,技術水平日益提升,管理機制逐漸完善,天然氣產量連續8年高速增長。
十年一劍,行穩致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西南油氣田將奮楫篤行、臻于至善,朝著新的目標鏗鏘邁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