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就要從國家的高度、全局的視野深度審視黃河文化,認真做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這篇大文章。
1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必須把握歷史內涵
黃河文化內涵豐富貢獻巨大。黃河文化是發生在黃河區域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物質文化,如中國旱作農業的起源與發展在這里,中國建筑夯筑技術發生發達在這里,中國彩陶瓷器起源在這里,中國“四大發明”發生推廣在這里。精神文化,如“河圖洛書”文化思維源頭在這里,周易理論體系形成在這里,儒家思想發生發展在這里,道家文化經典著述傳播在這里,佛教傳入本土改造在這里。制度文化,如王帝傳承模式與宗法制形成完善在這里,中國用人制度與科舉制發生發展在這里,中國法律制度與倫理秩序體系形成完善在這里,中國農耕人地稅費制度形成發展在這里,等等。黃河文化內涵是十分豐富的,需要認真地挖掘與探尋。
黃河文化“二重性”的要旨是國家文化。黃河文化有兩個“二重性”。第一個“二重性”是黃河流域與古代黃河流經地區,黃河流域包括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九省(區),古代黃河流經地區還包括黃河流經過的河北、天津、安徽、江蘇以及北京等相關省區,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大黃河”。第二個“二重性”是地域文化與國家文化。黃河文化依托于古今黃河的關聯地區首先是地域文化,但是由于黃河文化并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黃河中下游地區曾經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早期的文明誕生與其有關,中國王朝的興盛與其有關,中國思想文化的發端與其有關,中國重要的科技發明與其有關。正是由于黃河流域所處的特殊的歷史地位,決定了黃河文化還有一個層面是國家文化與中央文化。黃河文化“二重性”的要旨就是國家文化,這是黃河文化區別于所有地域文化的最大特點。具體表現為歷代王朝在這一地區薈萃了全國精英,發生了重要事件,作出了關鍵決策,推出了重大發明,從而影響了中國歷史乃至東亞文明的進程。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特別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文化中的根源文化、核心文化、主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黃河文化的發展折射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黃河文化的發生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一是萌芽期。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農耕文明的肇始地,氏族社會的興盛地,早期城址的發生地,當然也是傳說中的中華人文始祖“三皇五帝”的主要活動地。二是形成期。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在中原,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三代輝煌在中原。三是鼎盛期。秦漢隋唐北宋,以西安、洛陽、開封為代表的王朝都城建立在中原,中華文明鼎盛輝煌,影響世界。四是衰微期。宋室南遷后,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到其他地區,黃河流域天災人禍頻仍,尤其是中原成為苦難與災害的代名詞。五是復興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黃河流域的經濟社會文化不斷得到發展。在實現中原更加出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通過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助推沿黃地區再創新輝煌。從發展歷程來看,黃河文化與中華文化的發展進程相吻合、相協調、相統一。黃河文化發展的源頭,代表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源頭;黃河文化發展的高峰,代表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高峰;黃河文化的復興,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最終標志。
黃河文化的本質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文化主要特性,表現為根源性、融合性、主干性、獨特性。黃河文化的根源性,不僅表現為中華文化之源和中華民族之根,表現為中華人文始祖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建功立業,也表現為中華姓氏的祖根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更表現為史前文化不僅在這里發生發展,尤其是譜系的連續性、完整性在這一地區最為典型。黃河文化的融合性,主要表現為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在黃河流域交匯,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里碰撞,造就了中華文明經久不息的生存活力,演繹了中華民族在不斷的挑戰中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黃河文化的主干性,表現為黃河流域為歷代都城所在,鄭州、洛陽、西安、開封都代表了當時中華文化的頂峰,都是那個時代最高成就的象征,也是那個時代先進生產力與先進文化的象征,它們都是那個時代最為靚麗的名片。黃河文化的獨特性,主要表現為內在的精神魅力。中華文化的精神魅力又集中體現在儒家文化的綱常倫理、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佛教文化的勸人向善,形成了東方文明的全新模板,成為人類文明獨具特色的文明板塊。這些思想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百折不撓、隨遇而安、落地生根,成為中國人的內在靈魂。
2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需要認真挖掘當代價值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培根鑄魂的內在要求。黃河文化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象征,而且具有培根固本、凝心聚力的價值和功能。源遠流長的黃河、綿延廣袤的黃土和生生不息的炎黃子孫,是構成中華文明的基本要素。以河南段為中心的黃河流域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形成的搖籃,更是全世界炎黃子孫的心靈故鄉。早在遠古時期,黃河流域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中華農耕文明的萌芽和形成,以及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得益于黃河流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三皇五帝”等人文始祖都誕生在這里或者在這里留下深深的足跡。這里既是自夏商時期至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不僅有助于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根,筑牢中華民族的魂,而且有助于激勵炎黃子孫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實現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的題中之義。沿黃地區既是中華龍文化、中華姓氏文化、中華農耕文化和中國漢字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古都文化、科技文化、禮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起源地。以河南段為中心的黃河流域不僅譜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以河南段為中心的黃河文化不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而且是中華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自然包括對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過程,就是充分彰顯黃河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發揮黃河文化的當代價值和現實作用的過程,就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實現河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回顧歷史,以河南為核心的中原地區之所以一度出現上千年的繁榮昌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黃河流域優越的生產生活條件以及便捷的黃河航運。洛陽和開封的興衰更是與黃河的航運密不可分。從偃師二里頭到安陽殷墟,從鄭州到洛陽、開封,河南是我國古代都城遺址分布最多最為密集的省份。黃河以甘美的乳汁哺育了博大寬厚的中原人民,創造了中原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先進的科技和繁榮的經濟,造就了眾多的中原圣賢人物、民族英雄和時代先鋒。從遠古時期的共工怒觸不周山、大禹治水到當代的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治理鹽堿、風沙和內澇等三害,以及三門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河南人民在治理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深入挖掘好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不僅有助于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延續中華歷史文脈和堅定中華文化自信,而且有助于全面展現黃河治理開發的發展脈絡和偉大成就,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文化保護和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文化繁榮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經濟發展為文化繁榮提供物質條件。新的歷史時期,為實現中原更加出彩和河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更需要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黃河文化,并使之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和軟實力。
3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需要找準河南使命
黃河相關區域,由于所處地域不同,歷史傳統不同,文化積淀不同,文化影響不同,在彰顯黃河文化的過程中,各個區域所承擔的使命也不完全相同。河南的獨特地理區位與特殊歷史地位,決定了河南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中的引領地位。
河南的引領地位的學術基礎表現在:一是地貌景觀的完整性。河南是唯一擁有峽谷河道、過渡河道、游蕩型河道、懸河、中下游分界線、大河平湖,以及三門峽大壩、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穿黃工程的區域。二是支津文化的豐富性。伊洛河與黃河構成的河洛文化,濟水與黃河構成的河濟文化,淮河與黃河構成的黃淮文化,沁河與黃河所形成的河內文化,這些文化極大豐富了黃河文化的內涵,使河南的黃河文化更加豐實,更具特色。三是核心地位的特殊性。“三皇五帝”在這里活動,最早的國家夏代在這里誕生,早期王朝夏商周在這里鼎盛,漢魏唐宋在這里達到頂峰,中國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四個,以洛陽為軸心的東西古都軸線西連長安、東接開封,在中國歷史最輝煌時期,承載了最大的國際影響力。四是歷代治河的關鍵性。從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泛濫多達1590次,其中大的黃河改道26次,重大改道5次,這些基本上都與河南有關。黃河北流河道泛濫嚴重的地區是蘭考、長垣、內黃、濮陽等所謂的黃河“豆腐腰”地帶;黃河南流河道泛濫嚴重的地區是開封、商丘一帶;而鄭州、原陽、中牟等地則為黃河泛濫最嚴重的地區。正因為如此,河南也是黃河治理成就最大的地區。如黃河堤防的漢代金堤與明代太行堤主要在河南;漢代由黃河引水形成“滎陽石門”也是在河南;唐代的滑州治河、宋代的埽工技術發明、元代的“束水攻沙”理論的創立,以及近代治河技術的引入和治水實踐,大都發生在河南。五是民族形成的融合性。中華民族的第一次融合是炎黃時代各個族群的交流融合;第二次融合是東周時代的華夏族與各個族群的有效融合;第三次融合是南北朝時期漢族與相關族群的平戰交流與融合。在中原這個大熔爐中,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后南遷并不斷與當地民族交流融合,使中華民族大家庭不斷發展壯大。
河南黃河文化的引領地位,決定了河南在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上,要積極探索,做好示范,擔起責任,在把黃河文化這篇大文章做好做實中切實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需要把握若干關系
黃河文化與華夏文明的關系。黃河文化是由古今黃河區域所衍生的文化,而華夏文明則是以華夏族群為主體,雜糅夷狄戎蠻等族群的文化。由于這種族群間的融合主要發生在中原地區,所以兩者間的關聯是十分緊密的。以黃河中游為代表,形成了以長安為核心的關中文化,以洛陽為核心的中原文化,兩者也可以統稱之為中原文化或大中原文化,是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也是黃河文化的根、干、魂之所在。可以說,中原其實還是個政治概念,沒有大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就不是國家文化,就不是主干文化,就只能是地域文化。
黃河文化與支津文化的關系。黃河與支津,構筑了十分重要的黃河支津文化。上游有河湟文化,中游有河套文化、涇渭文化、河汾文化、河洛文化、河內文化,下游有河濟文化、黃淮文化、汶泗文化等,從而極大豐富了黃河文化。諸支津文化則形成各自的文化傳統、文化譜系、文化特色,并在交流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為大的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黃淮的歷史勾連,構成了極具特點的文化聯系。
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關系。黃河、長江是具有世界級影響的大河,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共同點,都是地域文化,都是對中國歷史做出過重要影響的文化。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不同點,就是長江文化缺少“兩重性”,即缺少長期作為都城的國家文化,也缺少因為河道變遷的“大長江”文化。長江流域因所處環境生態的優越性,到了唐代成為替代黃河流域的經濟中心,其在全國區域經濟的分量逐漸增加,影響力日益擴大。但從古代政治影響力而言,黃河作為中華母親河的象征意義更大。
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之間的關系。保護是基礎,首先要大保護,而且還要系統保護,不要大開發,但要傳承與弘揚。傳承主要在于學術的傳承,從學理的角度去接受、消化、提升,讓黃河文化的文脈不斷線。弘揚則更多體現在社會層面上,宣傳普及,讓更多的人受益。所以說,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是一個系統工程。
5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意見建議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既是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原則,也是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根本要求。為此,要進一步深化黃河文化研究,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講好“黃河故事”,推進黃河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使中原更加出彩。
加大對黃河文化的研究力度,充分彰顯黃河文化的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要在研究黃河治理開發保護和管理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對黃河歷史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彰顯黃河文化的歷史地位和重要特征。努力打造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發展平臺,整合相關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成立黃河文化研究院及相關研究機構,支持黃河文化研究會隊伍建設,建立完善黃河文化研究的協同創新機制和聯合攻關格局。明確黃河文化研究的目標方向,制定黃河文化研究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不斷增強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深入研究黃河文化的內涵、外延、載體、表現形式、價值和功能,定期舉辦黃河文明國際論壇,打造世界大河文明學術交流的平臺。規劃一批重大或重點研究項目,并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推出一批黃河文化研究方面的精品力作。編纂出版《黃河文化大典》《黃河文化通史》《黃河文化概論》等與黃河文化有關的標志性研究成果。通過深入梳理和挖掘黃河文化發生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價值,讓黃河文化研究“火”起來,使黃河文化真正成為助力中原崛起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加大區域合作力度,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開展區域協作和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是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的重要前提。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一些文物古跡、風土人情、建筑遺址、治河工器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因時代久遠和分散各地,急需得到系統性保護。圍繞文明起源、黃河治理、地質現象等重要遺產,進行捆綁整合,申報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要加強黃河流域以及相關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廣泛開展黃河歷史文化資源的摸底和普查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黃河文化歷史文化資源的搶救、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加強沿黃9省(區)黃河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打造沿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和生態文化保護帶。建立“黃河流域共同體”保護機制,做到統籌規劃、統一保護和協調行動。同時成立由黃河流域各省(區)參加的具有權威性的“黃河文化保護委員會”,充分調動各方面對保護黃河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將黃河文化遺產“管”起來,共同實現黃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為黃河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奠定良好的基礎。
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承載不少難以忘卻的歷史記憶和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在鄭州規劃建設國家級博物館——黃河文明博物館,構建各級黃河類博物館體系,全方位、多視角集中展示黃河流域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基地,為炎黃子孫尋根問祖提供祭拜的場所,使海內外同胞近距離體驗和感悟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充分發揮各種宣傳平臺作用,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手機客服端等平臺大力宣傳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意義,大力營造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濃厚氛圍。加強組織領導和精心謀劃,依托登封嵩陽書院、商丘應天書院、洛陽龍門書院、輝縣百泉書院等打造“黃河文化學堂”,以及老子、莊子、韓非子、列子、韓愈、杜甫、白居易、二程等一批與黃河有關的河南歷史名人學堂,將河南沿黃地區打造成國內乃至國際知名的傳統文化研學區。同時,圍繞講好黃河故事推出一批普及讀本,培養一批宣傳人才。通過建立黃河文化學堂、舉辦黃河文化講座等多種方式,讓黃河文化“動”起來,不斷擴大黃河文化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綜合利用黃河歷史文化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要積極推進黃河文化與科技、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的高度融合,搶占黃河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充分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對相關黃河文化資源進行情景再現、虛擬成像,開發出黃河文化方面視聽娛樂、演繹觀賞、競技游藝等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形成具有黃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創意體系。要以藝術創新精神和想象才情,挖掘深厚的黃河歷史文化資源,體現神秘的黃河地理文化情趣,創作出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藝術精品,做大做強黃河文化產業,擦亮“河南老家·黃河之魂”品牌。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黃河文化產業與體育、康養、中醫藥等產業共生共贏,實現黃河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充分發揮政府在黃河文化產業資金、人才保障等方面的引導作用,以及文化企業在資源整合方面的平臺作用,形成政府、文化企業、社會等各種力量發展黃河文化產業的合力。通過發展黃河文化產業,使黃河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讓黃河文化“實”起來,實現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打造沿黃生態文化帶,推進黃河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將河南沿黃地區的鄭州商城、大河村、鄭韓故城、偃師二里頭、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三門峽廟底溝、三門峽仰韶村等考古遺址公園串聯起來,打造中華文明發祥地保護展示區,建設黃河文化國家公園。推出《共工治水》《大禹治水》《王景治河》《河官》《黃河改道》《大河人家》《花園口決堤》等一批高質量的影視作品或實景演出。將傳統村落保護與傳統農耕技術傳承、傳統農業生產工具、傳統農業水利工程展示等有機結合起來,將河南沿黃地區這一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聞名的傳統農耕文明保護區和體驗區。發起成立“沿黃九省(區)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聯盟”,將沿黃地區的洛陽龍門石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隋唐大運河(河南段)、古絲綢之路(河南段)等與河南黃河文化相關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洛陽白馬寺、登封觀星臺、鞏義宋陵、武陟嘉應觀、輝縣百泉、蘭考焦裕祿墓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串聯起來,建設國內乃至國際知名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區。同時,將陜州地坑院、靈寶剪紙、洛陽唐三彩、河洛大鼓、洛陽水席、登封少林功夫、滎陽萇家拳、陳家溝太極拳、開封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濮陽雜技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貫穿其中。打造黃河文化生態國家公園,打造國家級黃河生態廊道,打造標志性黃河文化景觀,打造世界級和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區,推動以鄭州為代表的沿黃河城市跨黃河發展,形成河南濱河城市群。通過開發“黃河游,游黃河”,培育以黃河為軸線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河南旅游核心隆起帶,培育黃河河道體驗游、古代文明精品游、黃河兩岸民俗體驗游等旅游精品線路,讓黃河文化“活”起來,充分展現河南沿黃地區獨特的歷史記憶和文化魅力。
課題組組長:谷建全
課題組副組長:周立 王承哲 李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