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一定會加征關稅,但60%很難實現。
特朗普勝選后,日本經濟新聞社發表了駐紐約和華盛頓記者所寫的一篇文章,《企業需應對“內向的特朗普”》。
主要觀點是:特朗普倡導美國優先,注重實際利益,在其領導下,把保護本國產業放在首位的“內向型”政策將再次啟動。他計劃對所有進口商品征收10%~20%的關稅,并加強對每種商品的額外關稅。他還可以在緊急事態下擴大總統權限,不經國會批準即提高關稅。
文章說,豐田汽車最近宣布在墨西哥增產面向美國的新一代戰略車型、皮卡“塔科馬”及其混動版。特朗普曾“威脅”要對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征收更高關稅,這可能使豐田的增產計劃變得復雜化。
文章還指出,特朗普有可能鼓勵化石燃料的增產和新開發,擴大液化天然氣出口;他也暗示美國將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他還可能減少移民入境。
美日是同盟關系,日媒尚且提醒日本企業“必須為多種情況做好準備”。美國對中國充滿戰略性、競爭性的緊張和壓力,中國該如何應對呢?
何為特朗普的“內向”?
特朗普的“內向”非自今日始,上世紀八十年代即已形成。
1987年9月2日,41歲的特朗普掏錢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波士頓環球報》以整版廣告形式刊出了給美國人民的公開信,標題為“美國外交防御政策中的錯誤,稍微有點骨氣就能解決”(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America‘s foreigndefense policy that a little backbone can’t cure)。
信中說,美國對日本、沙特的保護價值數千億美元,如果美國迫使這些盟國償還債務,就可以擺脫赤字。不能讓這幫人占美國便宜了。
1989年,他在電視上呼吁對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征收15%到20%的關稅。“我們是一個債務國,我們必須征稅,必須征稅,我們必須保護這個國家?!?/p>
40年后,他終于有了機會,真正踐行當初的呼吁。
2016年4月27日,即將贏得共和黨初選的特朗普在演講中首次系統闡釋了“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外交理念,宣布“我的外交政策永遠將美國人民、美國安全放在首位。這將是我做每個決定的基礎。我帶領的政府,‘美國優先’將是主要也是永遠的主題”。
2017年1月20日,他在總統就職典禮上說:“幾十年來,我們以犧牲美國工業為代價,發展外國工業;以消耗美國軍隊為代價,援助外國軍隊;以破壞美國邊境為代價,保護著外國邊境。我們在海外傾盡所有,但美國的基礎設施卻年久失修,陳腐破敗?!?/p>
2017年4月18日,他發布《買美國貨、雇美國人行政令》,要求采取措施讓政府采購更多國產貨,并對移民項目進行全面評估,只有那些最具競爭力的人,才能到美國工作生活。
2018年9月,他在聯合國大會上說,“我們拒絕全球化意識形態,我們信奉愛國主義信條”。
總結特朗普的施政傾向,他反對過度透支美國的資源,主張內向,將資源更多地投入國內。他認為浪費性開支、巨額債務、低增長、巨額赤字及開放性邊界已經拖垮了美國,“美國在不斷重建其他國家,而自己卻在下滑”。
他同時相信,“內向”最終會促進“外向”。他說,當我們在國內重鑄美國的力量和信心之際,我們也會在海外恢復我們的力量和地位。
在特朗普重返白宮之際,在貿易方面,誰會將他的“內向”具體落實呢?
很有可能是羅伯特·萊特希澤。他是特朗普上個任期的美國貿易代表,也是1985年美日簽署《廣場協議》時的美國副代表。
去年7月,萊特希澤出版了回憶錄《沒有什么貿易是自由的:改變政策方向、應對中國挑戰、幫助美國工人》。他堅持“美國優先”不僅是在美國利益和外國利益之間“讓美國優先于外國”,而且要讓美國的生產者優先于消費者。即使美國消費者可以通過購買外國商品受益,如果美國的生產者、工人受到沖擊,也必須優先保護他們。
萊特希澤反對自由貿易,反對“通過政府干預,樹立貿易壁壘,鼓勵出口,積累國家財富”的重商主義,主張公平貿易。他認為,貿易是好的,貿易多一點更好,公平貿易是根本,貿易平衡是必需。所謂貿易平衡,就是要消除赤字。
在該書中,萊特希澤主張和中國“戰略性脫鉤”,具體措施包括:平衡貿易;使美國公司更容易地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采取行動;降低相互依賴,包括降低從中國的藥品、原材料的進口;降低兩國之間的相互投資;實施強有力的出口控制;停止技術上的相互依賴,包括停止在安全和軍民兩用技術領域的一切合作;在市場準入問題上堅持全面對等原則;立法應對中國“試圖影響美國政治和社會的行為”。
顯然,特朗普和萊特希澤們不僅是“關稅愛好者”,也準備了更多脫鉤工具,如實體清單制裁、針對性調查、促進制造業回流和供應鏈本土化、對本國實體產業進行補貼,聯合多邊力量對中國共同施壓,等等。
既高度重視,也自有底氣
特朗普的“內向”注定會對外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地時間11月13日在有關歐洲競爭力的一個小組會議上警告說,下一屆美國政府“將繼續非常有力地保護市場,冒著拆解歐美之間價值鏈的風險”“我們顯然正在進入一個‘關稅戰’的世界”。
高盛預測,特朗普提出的保護主義政策,包括高額關稅,將損害歐洲的經濟地位,預計區明年的GDP將增長0.8%,低于此前預測的1.1%。
在經貿領域,中國是特朗普的第一關切。摩根大通評估認為,以特朗普在競選中聲稱的“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60%的實際關稅稅率”為假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因對美出口大幅下降而減少近2個百分點,還可能打擊商業信心和投資,并進而影響到消費。如無關稅影響,預計2025年中國GDP增長率為4.6%,如有,則降為3.9%。
但摩根大通也指出,在2018年貿易摩擦中,盡管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份額下降,但由于中國有意識地擴大了在美國以外的市場份額,其出口/GDP總量實際上上升了。
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奇淵指出,根據不同機構的測算,特朗普對中國加征60%的關稅,將導致中國GDP下降1.6到2個百分點。據他所在的國際貿易政策模擬團隊測算,中國GDP會下降1個百分點。
但他指出,如果美國貿然加征60%的關稅,對其自身的通脹影響將非常大,可能大幅超過0.9%。(注:美國有經濟學家認為,2018、2019年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導致美國通脹上升0.3%,以此簡單類推,如果加征60%,會引發通脹上升0.9%。)
這是因為,美國雖然可以抑制從中國的出口,但東南亞、拉美國家的生產已面臨突出瓶頸。在越南,大量工人被吸引到電子行業之后,原來的紡織服裝等行業出現用工難,這些產業被迫二次外遷;墨西哥勞動力效率較低,用工和基建也存在諸多困難。他們短期還無法填補中國制造的空白。
不讓中國供,別的地方也供不上、供不好,美國通脹的抬升就難以抑制。
財通證券的研究則認為,特朗普的加稅“口號”水分很大。上輪競選時他表示“對中國輸美產品征收45%的關稅”,4個落地的清單中加征的稅率最低僅為7.5%,最高也不超過25%,最終對中國的關稅稅率為19.3%,不到45%的一半。
他們預計,特朗普重返白宮后,“更可能的情況是分批次地對我國特定商品加征關稅,而加征的稅率極小可能達到60%,更可能是其口號的三分之一左右,大概15%”,預計這將使中國對美出口減少29%,使中國總出口減少3%,分別為1300億美元和1100億美元左右。
我的觀點是,對特朗普的出招要高度重視,中國對美出口必定也會朝著更平衡的方向走,但中國制造和出口的強大競爭力不可能在短期終結。中國有底氣,也有時間窗口,實現向著更加注重內需、消費和創新的經濟體的轉型。
我用兩組數據來說明。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額為4784.2億美元,貿易順差為3233億美元。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額為5003億美元,貿易順差為3361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的絕對值并未減少。
再看美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的情況。從2012年到2024年上半年,歷經奧巴馬、特朗普、拜登三任任期,美國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零部件的占比,從28.4%逐步上升到41.1%,中國從2012年的11.3%升至2016年的14%,然后一路下降,目前為10.6%。確實在下降,但8年間僅下降3.4%,非常平滑。
從2017年特朗普上任,中國對美直接出口就受到各種限制,但中國企業也通過轉口貿易、將組裝環節外遷等方法在應對,同時大力擴展新的貿易伙伴。去年東盟首次超越美國和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去年中國出口份額占全球的14.2%,高于2017年的12.8%,也高于前期高點的13.7%(2015年)。
這些數字說明,只要自己的競爭力越來越強,天下總有飯吃,就連一直希望少吃中國飯的美國,少的程度其實也有限。
中企的轉換力
中國企業的韌性和靈活應變能力很強,值得信賴。
上一輪貿易摩擦,很多中國企業采取了向東盟、墨西哥、印度和中國臺灣等地區進行轉口貿易的方法。接下來,美國可能對從墨西哥與東盟的轉口商品施加額外關稅。
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對進口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晶體硅光伏電池組件(均來自中國企業),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取消關稅豁免,可能對它們征收重稅。
但中國企業的轉換能力驚人。他們轉向了能避開美國關稅的印尼、老撾等地。
美國聯邦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印尼對美太陽能產品出口幾乎翻番,達2.46億美元;老撾對美太陽能產品出口為480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零。中國光伏企業在中東的投資也在加速。
也有不少中國企業選擇在美國直接投資,徹底本土化。近期天合光能發布公告,與美股上市公司Freyr Battery.Inc達成資產置換和聯合經營協議,天合光能將自己在美國全資擁有、剛剛建好的5GW組件工廠售于Freyr,獲得1億美元現金、面值為1.5億美元的優先票據,以及Freyr的19.08%股權:第一階段先獲得9.9%的股權,第二階段將在有關審批通過后獲得增發的股份,如審批未通過,該部分將獲得Freyr約8000萬美元的優先票據作為補償。
雙方將共同執行多階段戰略合作計劃,Freyr產出的組件仍將使用天合光能品牌,并和天合光能合作對外銷售。同時,天合光能將通過委派董事、首席運營官、首席戰略官等方式更深入地參與Freyr的日常運營。
天合光能美國工廠的重組,我認為是在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不斷出臺嚴格法令后,中企采取了一種最安全的方式,即找一個美國本土的“殼”,裝入資產,成為本土公司,中企的股權比例較低,但仍深入參與運營。例如,Freyr第一大股東持股16.8%,第二大股東持股8.2%,均為美資,但兩者間沒有一致行動關系。如果天合光能最終能獲得19.08%的股份,將是單一最大股東。如果不行,憑借9.9%的股權也是第二大股東。
在正常貿易環境中,我相信天合光能不會“委身于人”。但目前情況下,這是最保險且可行的方法。為什么第一步的股權是9.9%呢?可能與去年12月美國共和黨眾議員卡羅爾·米勒聯合參議員馬可·盧比奧提出的《保護美國先進制造法案》有關。根據該提案,如果中資在企業的股權占比超過10%,就無法獲得IRA(拜登政府2022年8月簽署的《通脹削減法案》)補貼。
11月12日天合光能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管理層就此次交易解釋說:“僅僅擁有海外產能,做不好本土化,還要有優質的合作方、合理的經營合作甚至股權合作模式,在不同規則體系下與更多伙伴合作,才能實現風險、收益的最佳平衡?!?/p>
中企為何千方百計要做美國市場?答案再簡單不過,美國市場不僅大,而且肥,且總能找到進入的辦法。
關稅之外的競賽
基于我對中國制造、出口的多年調研,也考慮到美國要付出的代價和中國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我的判斷是,美國對中國一定會加征關稅,但60%很難實現。從現在開始,中方大概就在準備談判了。
在談判桌上多談談,硝煙再濃,也是一種更文明的溝通。博弈中,堅持和退讓都有可能,在商言商應是主基調。換位思考,如果中國長期背負對美國的巨大逆差,輿論也會給政府造成很大壓力。
相比關稅,我更關注特朗普政府的另外三件事:
一是特朗普已經宣布,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將和另一位企業家拉馬斯瓦米領導新設的“政府效率部”,“共同為我們的政府廢除官僚機構、削減多余的監管、削減浪費性支出以及為重建聯邦機構鋪平道路”。特朗普將這一部門的工作比作“曼哈頓計劃”。如果馬斯克這位“全球效率狂魔”,真的能和特朗普一起提升政府的效率、透明度,對美國的治理將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從已經宣布的候任官員名單看,有相當多是80后。特朗普已經78歲,但有一支對其忠誠的有活力的團隊,加上參眾兩院的控制權,應該能解決不少多年解決不了的問題。年輕人更有勇氣對現實進行變革,像萬斯,是《鄉下人的悲歌》的作者,對美國存在的問題是有切膚之痛的。
三是美國極為嚴重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彌合。物極必反,美國撕裂到一定程度,也會有復歸平衡的要求。大選以對抗性角逐的方式揭開了美國的各種問題,現在人民就等著看能不能解決。最近特朗普與拜登已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握手,其樂融融,承諾將于1月份順利交接權力。
所以我的看法是,如果說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更多是為了讓他個人“偉大”,他的第二個任期有可能真正朝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方向展開。他的“內向”,有可能帶來美國內部的改革和超越。
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國的很多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真正解決。光靠出臺一些增量政策并不足夠。
因此,展望未來四年,中美之間不僅會有貿易、關稅等的摩擦,也會有內部改革、自我更新的競賽??凑l能把自己改得更好。這可能是一個大看點。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誰更能超越自己,誰就能更偉大。
(作者系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朋友圈發起人)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