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參演人員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演習現場進行地震救援演練。圖片來源:新華社
5月14日,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四川省雅安市等地聯合舉行“應急使命·2021”抗震救災演習,這是應急管理部成立三年來首次舉行的大規模實兵檢驗性演習。
經國務院批準,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5.12是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此節點后舉行抗震救災演習,既是對國家應急體系的一次實戰檢驗和練兵,也能夠增進全社會對于減災防災的關注度,進而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此次演習是模擬四川突發7.5級地震,對標實戰要求,具有實戰性、聯合性、檢驗性、引領性等特點,以抗震救災全流程、全要素為主線,立足解決應對特別重大地震災害中的“斷、亂、慢”問題。
很明顯,這是一次全方位的演練,不僅針對性強,參與力量多,如參加人數達到6100人,且模擬抗震救災,復雜性和難度也非常大。
一方面,它是對專業救援機制、技術、設備以及應急統籌指揮協調能力等的綜合性檢驗;另一方面,作為應急管理部成立三年來首次舉行的大規模實兵檢驗性演習,也可以看作是對新的應急管理體系和機制的實戰磨合,對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成效的一次實戰“驗收”。
5月14日,參演人員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演習現場進行地震救援演練。圖片來源:新華社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防災減災的任務重,這是一個基本國情。近些年,隨著相關資源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我國的應急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但在應對災害方面,相關方案預案和新技術、新裝備、新隊伍缺乏實戰檢驗,應急準備、統籌指揮等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且在應對地震等常見災害及由此衍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時,相關地區的應急狀態、應急能力、行動協同以及應急響應流程的科學性、工作機制的協調性等,亟待優化和完善。
在此背景下,大型綜合演習正好提供了一次“體檢”的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在實戰中找問題、找差距,讓應急體系的完善、應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更“接地氣”、更精準、更高效。
專業而高效的災害應急救援,是一個社會安全感的重要能源。“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優化國家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而強化實戰演習,在實戰中增強憂患意識、發現實際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完善機制,正是提高防災救災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5月14日,參演人員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演習現場進行地震救援演練。圖片來源:新華社
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是“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這其實申明的是一個現代常識——防范化解災害的能力,關系到一個國家安全發展基礎的牢固與否,可以說再怎么重視都不為過。
當然,一個國家防范化解災害能力的提高,既有賴于專業部門的努力,也離不開一個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而舉行這樣的大型演習,對于增進社會對于減災防災的關注和了解,提高防災減災意識與能力,同樣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像這次演習中就展示了電子狗、無人機、滅火彈等多種新型救災裝備,這在增加社會減災防災信心的同時,也提高了社會對于減災防災的興趣。
練兵千日磨一劍,用兵一時見功夫。應急救災演習最終是為了能夠在真正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的應急救援隊伍能夠拿出最好的應對狀態,最有力地保障社會的安全發展基礎。
希望這樣的實戰演練,通過認真總結經驗和成果,助推國家應急救災能力躍上一個新臺階。同時,各地也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實戰演習,實現應急救災能力與社會防災救災意識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