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級以上市科技局(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各有關單位: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執行中遇到問題,請徑向省科技廳反映。
省科技廳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22年12月22日
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新興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驅動力量,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人工智能發展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筑廣東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新優勢,加快將廣東省打造成為國際先進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戰略新高地,依據《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發〔2017〕35號)和《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粵府〔2018〕64號)等文件的工作部署,現結合廣東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發展基礎
2018年以來,廣東省緊抓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產業規模、區域發展、技術創新等方面發展迅速,已初步形成“軟硬件開發+核心技術研發+行業領域智能化”的人工智能全產業鏈。產業基礎扎實,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核心產業規模、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前列,位列國內第一梯隊,重點終端產品發展迅速,部分產品全國領先。其中,2021年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02萬套,同比增長56.5%,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41.5%;無人機相關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比約為80%。產業加快集聚發展,培育11個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擁有人工智能企業超1500家,已形成華為、騰訊等大型企業為引領,云從科技、云天勵飛、佳都科技等骨干企業為支撐,眾多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區域格局分明,深圳、廣州先后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目前已形成廣州、深圳為主引擎,珠三角其他地市為核心、粵東西北各地市協同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創新載體多元,積極推動鵬城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等實驗室高質量發展,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源動力;加速布局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等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增強產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智能算力提升,持續夯實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鵬城云腦”等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為多領域的科學研究及智能化應用提供支撐。創新平臺搭建,著力打造7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和16家省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重點提升技術開源開放共享能力,降低行業技術研發門檻。支撐創新創業人員、團隊和中小微企業投身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促進人工智能技術成果的擴散與轉化應用。應用場景廣闊,加速推動人工智能在交通、醫療、金融等領域深度融合應用,為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總體要求
(一)發展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發揮廣東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廣闊、產業基礎扎實的優勢,立足國際視野,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為重要抓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協同創新、開放合作,著力推進“強基固本”“聚勢成峰”“創新領航”“智慧賦能”“和合共融”五大行動,全力構筑共建、共享、共贏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生態,將廣東打造成為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戰略高地,為推進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強大支撐。
(二)行動目標
力爭到2025年,廣東省人工智能前沿與基礎理論研究取得突破,部分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開源開放共享創新平臺成為引領人工智能發展的標桿,力爭形成高端引領、開放共享、自主可控、基礎夯實的人工智能一流創新生態,產業集聚效應更加明顯,涌現一批世界一流人工智能企業。
——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全球領先科技成果。大數據智能、通用基礎及大模型、群體智能、知識理解與推理、可解釋人工智能等前沿與基礎理論實現全新突破;跨媒體分析技術、自然語言理解、自主無人系統、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互聯網、人工智能安全、多領域創新應用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學習框架、智能計算、終端產品等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技術取得全面進展;計算架構、數據處理、智能芯片等基礎處理器及智能傳感器技術達到新高度。到2025年,在基礎理論、共性技術、操作系統、基礎軟件以及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取得10項以上全球領先標志性成果或突破性進展。
——搭建平臺生態體系,促成多元平臺發展格局。以廣東人工智能重大應用需求方向為牽引,圍繞細分行業領域擇優打造一批高水平創新載體,樹立平臺品牌形象,全面打造完整的平臺生態體系。到2025年,建成30個以上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應用中心(其中國家級研發機構10個以上),打造10個以上人工智能相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5個以上人工智能智庫。
——推進“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應用場景。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市民高品質生活、城市高效率運行,圍繞智能制造、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安防、智能無人系統等重點領域,到2025年,打造200個全球領先的深度融合應用場景。
——加速創新要素集聚,助力核心產業高速發展。人工智能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到2025年,培育形成40家以上技術創新能力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龍頭企業,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制造、應用和服務領域的領軍企業,優化提質現有省級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園,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創新型產業集群,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萬億元。
三、重點行動計劃
(一)深入推進“強基固本”行動,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1.加強前沿與應用基礎理論研究。堅持人工智能重大科學前沿導向,聚焦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重點實現信息理解、算法模型、底層機制和安全體系等領域突破,支持在機器學習自動化、大數據智能、通用基礎模型、無監督跨模態大模型、人機混合群體智能、知識理解與推理、協同控制與優化決策、可解釋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
2.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及應用。以人工智能三大支柱“數據、算法、算力”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關鍵算法,加大對跨媒體因果推理、無監督自然語言處理、群體自主無人智能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互聯網、人工智能安全技術、多領域創新應用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攻關,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標志性產品。
3.加強人工智能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研究。圍繞智能機器人、智能手機、無人駕駛系統等領域,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人工智能操作系統、服務器級人工智能操作系統、智能終端人工智能操作系統和開源基礎軟件,加強人工智能領域開源軟件生態建設,夯實人工智能發展的軟件基礎。
4.加強人工智能基礎處理器及智能傳感器研究。發展人工智能計算架構,實現人工智能基礎處理器自主研發;加強芯片工程能力建設,提升人工智能基礎硬件算力密度;突破智能傳感器關鍵核心技術,發展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集成化的智能傳感器;推進面向智能制造、無人系統等新興領域的視覺、觸覺、測距、位置等智能傳感器研發及轉化應用。
(二)著力推進“聚勢成峰”行動,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集聚集約化發展
1.打造人工智能區域發展新格局。圍繞建設廣州、深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進行戰略部署,支持廣州、深圳結合產業基礎,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獨特優勢,以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應用為牽引,探索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充分發揮省內其他地市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加快優化人工智能產業布局。到2025年,形成以廣州和深圳“雙城四區”為主引擎,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等珠三角其他地市為核心,粵東西北各地市協同聯動的區域創新應用發展新格局。
2.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基地蓬勃發展。支持現有11個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提質增效,加快產業集聚發展。重點依托中心城市科技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特色小鎮、軍民融合產業基地等載體,加快專業園區戰略性、全局性布局。
3.培育人工智能創新企業梯隊。充分利用廣東在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先發優勢,加快進行人工智能創新企業梯隊建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人工智能企業,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原創性創新研究,搶占重點方向技術制高點,培育人工智能行業標桿龍頭企業,支持中小企業通過上市、并購等方式加快發展,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細分領域領軍企業。降低人工智能企業創新創業成本,提高超級計算、智能云服務的公共供給水平,提供研發工具、檢驗測評、系統安全等專業化的創新創業公共服務。
4.推動人工智能產品升級。推動企業圍繞生活服務、公共服務、行業應用等多元化市場需求,加快發展計算機視覺感知、自然語言處理、自主無人駕駛、人機交互等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型智能產品,全面促進產品智能化升級。發展生活類智能產品,發展智能手機、新型可穿戴設備、智能翻譯機等新型智能終端;發展家庭服務機器人、智能電視、智能空調、智能冰箱等新型家居智能產品。發展公共服務類智能產品,圍繞教育、醫療、交通、旅游等領域,大力發展智能教學機器人、醫療影像識別、手術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無人機、無人船等智能產品。發展行業應用類智能產品,面向工業、農業、商業、金融、物流等行業,發展具有人機協同、智能控制、自主決策、優化調度等功能的智能化產品。
(三)加快推進“創新領航”行動,構建多層次開源開放共享平臺體系
1.打造基礎創新平臺,構建分布式開源開放軟硬件基礎設施。推動人工智能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促進人工智能與產業發展融合,為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傳統產業升級和技術革新提供動能,為多個行業和領域提供核心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實驗、示范和應用落地的重要研究基礎設施。依托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等超算平臺,以及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鵬城云腦”等智算平臺,研究探索廣東省人工智能一體化算力網絡,為廣東企業和科研院所提供公共算力服務和應用創新孵化支持。
2.打造技術創新平臺,構建基于核心技術的基礎系統。圍繞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發展的核心需求,將人工智能創新平臺應用于傳統技術模式的改革及對重難點問題的攻克,大力支持視覺處理創新平臺、智能制造創新平臺、智能傳感創新平臺等跨界、跨行業的“高、精、尖”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加速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多領域生產制造發展等方面的創新應用,提升行業產出效能。
3.打造場景創新平臺,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聚焦人工智能在各行業領域發展趨勢,充分發揮各行業本質特性優勢,促進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行業內外資源互聯互通、合作發展。通過建設智慧交通創新平臺、智慧金融創新平臺、智慧醫療創新平臺、智慧物流創新平臺、無人船艇創新平臺等創新場景平臺,推動完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建設,提升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行業公共服務能力。
(四)積極推進“智慧賦能”行動,加速人工智能與重點產業深度融合
支持廣州、深圳等地市建設人工智能融合賦能中心,鼓勵依托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優勢力量,提供算力、算法、數據等資源支持,強化系統軟硬件支持、技術培訓等服務,加快人工智能產品落地使用。降低企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門檻,支持發展模塊化、低成本、易維護的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鼓勵在企業推廣應用。依托重大工程任務、項目建設,圍繞經濟發展、國防安全、民生福祉等重點領域,在智能制造、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安防、智能無人系統等方面開展應用技術研發、產業發展,打造一批重點領域人工智能場景示范應用,樹立行業標桿并宣傳推廣。
(五)大力推進“和合共融”行動,構筑共榮共生的多元創新生態系統
1.構建資源開放共享格局。支持人工智能優勢企業和科研院所建設面向行業共性需求的開放共享平臺,推動自主核心軟硬件開源開放共享。加強人工智能數據資源開放與保護政策體系和倫理安全標準體系建設,促進重點領域數據信息依法有序流動,引導人工智能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促進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建立市場化服務與公共服務雙輪驅動,技術、資本、人才、數據等多要素支撐的人工智能服務生態,解決企業面對人工智能技術“不會用”、“不能用”、“不敢用”的難題。面向重點行業和企業需求,特別是面向省內中小微企業的特點和需求,培育若干專業水平高、集成程度高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引導開發輕量化、易維護、低成本、一站式智能解決方案,加強產業人機協同和共性解決方案供給。聚焦咨詢服務、標準制定、測試評估等方向,培育一批第三方專業化服務機構,提升人工智能服務市場規模和活力。建設人工智能促進中心,打造智能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科技創新服務機構,構建區域產業人工智能創新綜合體,帶動傳統產業智慧化轉型。
3.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及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鼓勵以新業態催生新職業,以新職業促進新就業,應用“人工智能+傳統服務”創業新形態的典型項目。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搭建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和內部創業平臺,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內部員工創業,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先進典型。支持龍頭企業、開放創新平臺等以服務中小微企業和行業開發者創新創業為導向,提供技術公共服務或者在細分領域打造知識共享和經驗交流社區。支持有條件的地市打造若干特色產業孵化器和多樣化孵化服務體系,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資本對接、品牌建設等優質資源,引導產業資本、銀行資金、政府主導基金參與,加快人工智能成果產業化、市場化速度。
4.集聚高端專業創新人才。依托省內重大人才工程引進培養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人才,構建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引導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省內高校加強產學研合作,以應用為導向推進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學科建設。鼓勵設立基礎理論研究、核心技術攻關和重點應用創新等領域的人工智能課題,帶動培養一批人工智能創新團隊。鼓勵企業與行業組織、市場化培訓機構等合作,開展專業化培訓,著力培養一批技術、產業和商業的跨界復合型人才,以及人工智能緊缺急需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對人工智能領域高端緊缺人才在住房、落戶、教育、醫療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省科技領導小組、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等對廣東省人工智能工作的統籌指導作用,推進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做好實施方案的宣貫和落實。加強部、省、市聯動,主動爭取國家部委的支持和經驗指導,并與相關地市聯動部署一批重大項目、重要載體、應用示范等,助力廣東省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加強人工智能智庫建設,開展人工智能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研究,編制人工智能產業技術路線圖、產業地圖等,對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重大決策提供咨詢評估。
(二)加大投入力度。發揮省市區各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的支持作用,圍繞人工智能核心部件、操作系統、核心算法等關鍵領域,部署一批技術攻關和產業化項目,加快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軟硬件產品。加強政策銜接,在發揮公共財政引導作用的同時,鼓勵政府利用各類產業基金、資金池、融資工具等將人工智能作為投入重點,充分發揮各類投資工具的作用。鼓勵世界一流企業、行業標桿龍頭企業、細分領域領軍企業與專業化投資機構合作成立市場化基金,促進社會資本參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并購重組等服務。
(三)加強扶持引導。圍繞廣東省應用需求旺盛的企業或機構,開展人工智能定制化服務合作。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優惠稅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境外高端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技術改造獎補等政策。推進相關成熟的產品或服務,逐步在政府部門和醫療、金融、教育、交通、制造、能源等領域深入推廣應用。
(四)強化安全監管。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人工智能監管體系。遵守人工智能發展有關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技術標準,實行設計問責和應用監督并重的雙層監管結構,實現對人工智能算法設計、產品開發和成果應用等流程監管,加大對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違背道德倫理等行為的懲戒力度。強化人工智能產品和系統網絡安全防護,推廣商用密碼技術在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中的應用。
(五)強化品牌建設。積極策劃融媒體宣傳方案,持續、全方位打造我省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品牌。策劃平臺創新活力指數榜單、高技術成果報道等方式,將平臺先進創新成果、場景應用示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等成效突顯出來,生動、廣泛地傳播平臺建設的成功案例與創新氛圍,樹立典型示范。各地市要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宣傳開放創新平臺及先進經驗,并將“開放、共享”理念貫穿于人工智能發展全過程。
相關鏈接:《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