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61年:歷史記錄、美學表達與產業變革

    電視劇61年:歷史記錄、美學表達與產業變革

    nieruihai 2025-04-01 設備原理 1 次瀏覽 0個評論

      電視劇是20世紀誕生的一種新興藝術樣式,伴隨著電視事業的誕生而發展。新中國電視事業誕生于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在1958年6月15日播出。從這個意義上講,電視劇并非如其他藝術樣式那樣,完整地伴隨了新中國70年的歷史進程。然而,電視劇一旦誕生,就顯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并迅速成長為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大眾文藝樣式和文化產業形態,在中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電視劇與時代交光互影,展開了新中國70年別樣的歷史畫卷。其間社會的風云變幻,藝術的多姿多彩,產業的變革升級相互推動,涌現出了大量堪稱藝術經典的電視劇作品,在海內外廣大電視觀眾的腦海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也在世界電視劇藝術之林中形成了一道獨具中國特色的靚麗風景。

      1、時代鏡像與文化體溫計  

      作為時代鏡像與文化體溫計的電視劇依托于電視媒介的電視劇藝術,對社會現實具有特殊的敏感,在60來年的發展中,以影像存時代,為文化測體溫,舉凡歷史傳統、革命風云、改革歷程、當代傳奇、家國故事等都在電視劇中得到了全面展現。

      早期中國電視劇受制于技術手段的局限,一般篇幅短小、場景較少、內容集中,加上電視初創時期對其作為一種宣傳文化工具的定位,因而更容易選擇具有新聞時效性的故事來滿足這一需求。《一口菜餅子》故事來自同名廣播劇,其目的是配合當時黨和國家“憶苦思甜”的中心任務。其他如《新的一代》表現大學生的成長與北京“十大建筑”建設的火熱生活;《相親記》表現新社會人民當家作主的新面貌;《火人的故事》表現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勇事跡;《黨救活了他》《焦裕祿》《劉文學》等是對真人真事的改編;《養豬姑娘》《桃園女兒嫁窩谷》《家庭問題》等是對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展現等。這一大批反映現實生活的電視劇,從一開始就體現了電視劇反映社會生活、表現時代精神的獨特優勢。

      改革開放使中國迎來大發展。作為一種“雅俗共賞”的大眾藝術形式,電視劇敏銳地感受并傳達了這一時代之音。《蹉跎歲月》《今夜有暴風雪》等“傷痕”與“反思”電視劇,呼喚人道主義精神的回歸。這類知青題材電視劇雖然以反思歷史為基調,但故事的最終結局卻無一例外指向光明、美好的未來,體現了電視劇藝術對于時代發展的共同愿景。而劇中人物與命運對抗的精神成長史,也讓電視劇從宏觀的歷史敘述轉向個人視角的摹寫。《喬廠長上任記》《女記者的畫外音》《新星》《雪野》《商界》等改革題材電視劇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大眾響應社會變革的勇氣和熱情。這類改革題材劇在新的時代主題中鋪設了新型人物關系,拓寬了電視劇的題材內容表達,共同構筑了電視劇作為時代鏡像的動態審美意識空間。

      在上世紀80年代傳統文化熱的時代大背景中,電視劇創作也呼應了這一時代強音,推出了《四世同堂》《紅樓夢》《努爾哈赤》《西游記》《末代皇帝》等經典作品。這些劇目較好地繼承了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突破了之前電視劇構建的單一角色形象,通過塑造賈寶玉和林黛玉、努爾哈赤、孫悟空等具有開拓意識與反抗精神的藝術形象,對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追求進行了富有藝術性的表達,將普通大眾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進行了聯結,形成了家國敘事的現實主義傳統,大幅度提升了電視劇的文化品位與藝術追求。

      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持續推進帶來了大眾文化的興起與蓬勃發展。隨著電視成為中國第一傳媒,電視劇的大眾文化屬性也日漸顯現。為了滿足數量眾多的觀眾日益增長的觀劇需求,一批有明確的市場目標受眾、展現世俗日常生活的電視劇應運而生,其標志就是《渴望》的播出。之后出現的《外來妹》《情滿珠江》《過把癮》《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地雞毛》《兒女情長》《牽手》等通俗劇也通過現實生活褶皺的細致呈現與情節性、倫理性的追求,將老百姓的市民生活和傳統倫理道德在電視劇中典型還原,引發了觀眾的極大共鳴。“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對農村改革和農民心史進行深入描摹。《和平年代》《紅十字方隊》展現了和平時期軍人和軍隊的生活。《蒼天在上》《英雄無悔》《永不瞑目》開始觸及涉案反腐等敏感社會問題。《北京人在紐約》則面對當時正在興起的出國熱,聚焦中國海外移民的生存狀態,直擊中國人在異國他鄉的心路歷程和艱難抉擇,拉近了國內觀眾與海外華僑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與此同時,歷史題材電視劇也受到時代文化氛圍的影響,既出現了《雍正王朝》《三國演義》等歷史正劇,也出現了《戲說乾隆》《戲說慈禧》等戲說劇。此后,《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記》《宰相劉羅鍋》等戲說劇不斷涌現。這些電視劇歷史基礎比較單薄,但充分挖掘了影像藝術的想象性空間去構筑情節,顛覆與解構了長期以來歷史劇奉行的“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觀念。

      新世紀初,市場經濟的繁榮、娛樂文化的深化推動了影視工業的持續發展。中國電視劇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都有了顯著改善和提高,形成了以軍事劇、諜戰劇、醫療劇、職場劇、都市劇、年代劇、家族劇等為代表的電視劇類型圖譜,生產了大批反映時代精神面貌、傳遞主流價值觀的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金婚》《王貴與安娜》等家庭編年體倫理劇刻畫了一代人一生的命運變遷與情感走向,展現了中國幾十年歷史發展的時代縮影。《粉紅女郎》《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等都市青春劇則緊扣時代脈搏,以更富生活質地的影像話語讓80后一代登上了電視劇的舞臺。《亮劍》《歷史的天空》《士兵突擊》等作品形成了軍事題材電視劇的新面貌。《暗算》《潛伏》《懸崖》讓諜戰劇成為電視劇中比較成熟又能不斷發展的類型。家族劇《大宅門》《大染坊》《喬家大院》和歷史劇《漢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國》《天下糧倉》對家族歷史與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個性化的抒寫,形成一種史詩性敘事與生活化抒寫的良性互動。

      2010年后,面對嶄新的社會互聯生態和崛起的網絡文化,電視劇也在與網絡劇的融合對話中展現新時代中國故事的時代想象與文化共融。以《宮》《步步驚心》等為代表的穿越劇,通過主人公穿越不同時空所形成的敘事套路,打破了以往電視劇時空單純統一的特點。《仙劍奇俠傳》《花千骨》《古劍奇譚》等電視劇實現了游戲與電視劇的跨界互動。而在網絡IP的孵化帶動下,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也開始聯結與轉換,以適應“網生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余罪》《白夜追兇》采用歐美嚴謹的探案邏輯,以高強度的情節與燒腦的劇情講述中國本土化的犯罪故事,刷新了中國犯罪劇的高度。《何以笙簫默》《杉杉來了》《微微一笑很傾城》等IP改編的青春劇與《最好的我們》《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你好,舊時光》等網絡青春劇,讓不同次元文化之間穿插與交融。《瑯琊榜》《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延續了古裝劇多產“現象級”大劇的規律。《麻雀》《胭脂》《解密》《紅薔薇》《風箏》等諜戰劇,則以“偶像”+“言情”+“歷史”的混合模式重新演繹革命時代的幕后英雄事跡。

      相較于穿越劇、玄幻劇、 IP改編劇等帶有后現代氣質的電視劇,現實題材則更加豐富多彩。年代劇《父母愛情》《生逢燦爛的日子》《情滿四合院》《雞毛飛上天》《大江大河》等依靠不同時代的生活故事,展現對特定歷史時代的集體記憶。與前幾年《雙面膠》《裸婚時代》《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側重于探討當代家庭關系中的矛盾沖突不同,《歡樂頌》《我的前半生》深入聚焦了女性獨立與身份認同等更加敏銳的社會問題,引發觀眾的持續關注與解讀。 《人民的名義》《陽光下的法庭》《破冰行動》等反腐劇重回熒屏,也激發了觀眾的追劇熱潮。

      2、從學習到一體多元的美學追求 

      60多年來,中國電視劇在對歷史與現實的全時段與多維度記錄反映的同時,也逐步從向別的藝術門類學習到形成了自己豐富多元的美學表達,藝術創造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求新追變,在主流和多樣之間形成了活躍的互動平衡。

      在電視劇的初創階段,由于缺乏必要的攝錄技術支持,絕大部分都采用了今天看起來難以想象的電視直播形式。直播是電視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優勢,但對于電視劇藝術而言,帶來的卻是極大的限制,只能是“一條故事線,二三個場景,四五個主要人物,一二百個鏡頭”,大約30分鐘左右的單集“演播室播出的戲劇”,又被人們稱之為“電視小戲”,無法充分展開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也阻礙了對中長篇電視劇文體的探索。一方面,初始期的電視劇缺乏必要的藝術觀念和美學追求,只能借鑒成熟的戲劇美學和相近的電影藝術表達方式;另一方面,當時進入電視劇領域的工作者也大多是從廣播劇、舞臺劇、電影等領域抽調過來的,電視劇模仿這些藝術的表現手段也就順理成章。但當時的從業者也意識到“直播”并不是電視劇和電影、戲劇的根本區別,而是其創作局限。

      改革開放后,電視技術的進步使得電視劇初創時期的直播要求不復存在,電視劇真正開始了藝術創作的探索。短篇電視劇首先開始突破,《新聞啟示錄》《巴桑和她的弟妹們》《秋白之死》《丹姨》《南行記——邊寨人家的歷史》《希波克拉底誓言》等脫穎而出,受到觀眾和學術界的關注。一到兩集,每集45分鐘左右的短篇電視劇為創作者提供了一部電影的時間容量,使得創作者能夠比較從容地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展現對生活的獨特發現與自己的藝術追求。這一時期,電視劇創作者開始關注電視劇語言形態的拓展與影像藝術造型能力的提升,因此自覺從當時正大行其道的電影語言現代化的美學觀念中汲取營養,并運用到創作中,在美學追求上向電影靠攏。與此同時, 《大西洋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等引進電視劇讓中國電視劇創作者和觀眾感受到了連續劇的強大魅力。1981年,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播出,宣告了短篇電視劇的沒落和長篇時代的來臨。《四世同堂》《紅樓夢》《西游記》等經典名著改編電視劇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電視劇的美學品位和藝術高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電影的美學觀念仍然在影響電視劇的創作實踐,但電視連續劇已經讓電視劇的創作者和研究者逐步認識到,“長”不單是電視劇的特有藝術形式,同時也是電視劇的本體美學基礎。

      1990年,《渴望》的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劇開始丟掉戲劇和電影的拐杖,走向電視劇自身的美學形成之路。《渴望》所開啟的大眾文化、工業生產、通俗美學、倫理敘事、道德評價等特征成為電視劇美學的核心,同時也呼應了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要求與電視劇藝術自身發展的邏輯。電視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和藝術生產觀念的確立,極大地解放了電視劇行業的生產力,使其蓬勃發展,其題材類型和美學風格不斷迭代,深受觀眾喜愛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至2007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電視劇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電視劇作為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文藝樣式的地位逐漸確立。

      新世紀以來,媒體融合風起云涌,IP觀念和網絡劇異軍突起,對傳統電視劇的美學表達形成了沖擊。網絡劇的故事資源本身大部分來自于網絡文學,先天具有網絡媒介的強大文化基因,擁有大量的潛在粉絲群體,在題材內容、類型風格、敘事方式與文化面貌上,都與傳統的電視劇形成了差異。早期的網絡劇因為參與主體的非專業性和制作成本的低廉,造成其低劣粗鄙的美學效果,未被電視劇視為真正的競爭對手,但其與眾不同的表達已經預示著大變革的到來。在資本的大量投入和優質制作團隊不斷進入制作領域之后,網絡劇的面貌在數年之內徹底改觀,誕生了《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余罪》《白夜追兇》《法醫秦明》《延禧攻略》《如懿傳》等優秀作品。網絡劇的沖擊也迫使電視劇的生產開始關注“網感”和類型的極化與復合更新,并將傳統的精品化生產觀念與之結合,以滿足“網生代”觀眾的觀劇習慣和美學需求,生產出了《人民的名義》《大江大河》《歡樂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破冰行動》等精品,兩者之間開啟了共通與互生的良性溝通,形成了媒介融合語境下以現實主義為核心、類型化為手段,多元文化交融的一體多元的電視劇美學格局。

      3、計劃到市場,單一到融合的產業轉型與升級  

      電視劇藝術事業的發展,與電視劇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地位的確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電視劇自誕生以來,追溯其60多年的歷史發展脈絡可以發現,中國電視劇產業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發展軌跡。一開始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由國家組織鼓勵開辦,“文革”期間電視劇事業進入全面停頓狀態,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電視劇事業逐漸向產業進行轉型過渡;新世紀以來,電視劇產業化探索向縱深邁進。60多年來,在受眾、市場、資本、科技、新媒體等力量的推動下,整個中國電視劇產量由短缺逐漸走向充分。2010年以后,中國電視劇保持著每年15000集左右的產量。2018年我國電視劇產量達到323部,集數達到13726集,電視劇生產數量充足、類型豐富、資本投入和制作手段不斷提升。中國電視劇產業是中國電視行業中市場化、產業化最早,程度也最高的領域。電視劇產業生態環境的變化與國家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變遷、文化產業政策的轉型、電視劇生產機制的變革、媒介環境的革新、受眾消費習慣的變化等諸多方面息息相關。

    電視劇61年:歷史記錄、美學表達與產業變革

      改革開放前,我國處于計劃經濟時期,電視行業也不例外,其制作與播出受行政指令安排,所有資金來自于國家撥款,形成了“制播合一,自制自播”的制播關系,不存在任何產業分工與合作,也沒有市場需求與交易。這一時期奠定了中國電視劇從事業到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與藝術準備。我們可以稱之為中國電視劇的“前產業時期” 。

     

      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臺播出了我國第一條電視廣告,標志著電視的產業屬性開始顯露,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力量逐步向電視劇生產領域滲透。電視劇的制作經費也開始由國家完全撥款向以國家撥款為主,廣告收入和市場交易為輔的方式轉變。在生產方式上,從“制播合一,自制自播”向一定程度上的內部“制播分離”轉變。1983年“四級辦電視”政策的出臺,帶來電視事業的大發展,電視觀眾的人數和電視劇供給需求大增,電視劇為了適應這種變革,生產與播出環節開始在電視系統內部逐漸分離,內部分工開始出現,專業性的電視劇制作力量不斷發展。1986年4月,廣電部開始推行電視劇制作許可證制度,進一步促進了電視劇生產體制的專業化和社會化分工,也初步形成了全國性的電視劇交易市場網絡,形成了以廣告和電視劇交換為主的初級產業模式。1990年《渴望》的制作播出將傳統上以電影為模板依賴外景地拍攝的電視劇生產模式,向成本低、效率高的室內基地化工業化生產方式轉移,形成了電視劇獨特的生產模式,吹響了電視劇產業化的先聲。

      1992年,中國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國家戰略。1992年2月,中央電視臺以350萬元購買電視劇《愛你沒商量》的播映權,標志著中國電視劇產業化進程的大幕正式拉開。1992年6月,國家明確將電視劇劃入第三產業,電視劇的產業屬性得到正式確認。從此,市場機制開始在電視劇產業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市場化運作滲透到電視劇生產的各個環節,從生產主體、融資方式、題材選擇、拍攝模式、交易體系、交易價格、收視率評價等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北京人在紐約》雖然由國有單位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攝制,但它通過企業贊助、貼片廣告、商業貸款等方式來操作,并取得了很好的市場回報,是中國第一部按照市場機制制作完成的電視劇。而管理部門對于拍攝許可證相對靈活的管理與允許港臺合作力量參與大陸電視劇制作的規定,也進一步推動了電視劇的產業化發展。

      進入新世紀后,在電視行業整體產業改革的大背景下,電視劇產業化發展速度加快。2003年和2004年,廣電總局先后向24家民營電視劇制作機構頒發了甲種電視劇制作許可證,以政策形式開放了電視劇的生產,標志著非公有資本進入電視劇生產領域,電視劇制播分離制度獲得確立,電視劇制作機構和電視臺分別形成了賣方和買方市場。2004年,電視劇年產量突破了2萬集大關,是2003年的兩倍,電視劇交易規模達到43億元。2006年,“電視題材規劃立項審批”制度被“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制度取代,進一步開放了市場,提高了透明度,讓市場調節從源頭開始發揮作用。2009年開始,國有電視劇制作單位開始大規模轉企改制,民營電視劇制作機構占據了3000余家具有電視劇制作資質市場主體的80%以上份額,華誼兄弟、華策影視、光線傳媒等企業掛牌上市,電視劇版權交易中心也逐步建立。通過發展,電視劇產業基本形成了創作、生產、購銷、消費四個主要環節,以及包含創作方、投資方、制作方、發行方、播出方(購買方) 、觀眾和廣告等多方參與的完整的產業鏈形態。與此同時,一些新的產業形態,如聯合首播、植入廣告、視頻網站播出等也開始出現。

      2012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電視劇也迎來了媒體融合環境中的產業繁榮期。國家對文化產業、媒體融合與文藝政策的新戰略,給電視劇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而一些具體的監管政策,如黃金時間段的細化管理、取消電視劇插播廣告、一劇兩星新政、境外劇線上線下同標、網絡劇先審后播、網臺同標等,塑造了新媒介環境下的電視劇產業環境。2017年,廣電總局等五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即電視劇14條),具體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對電視劇的創作、生產、購銷、消費等環節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在國家互聯網+產業政策的促進下,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全面介入視頻網站后,改變了電視劇行業的競爭格局,電視臺與視頻網站在博弈中相互融合,促進了臺網共同投資、制作、發行劇集,催生了電視劇更加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出現了定制劇、自制劇、IP劇、周播劇等新形式,電視劇類型化和精品化發展趨向越來越明顯,“現象級”作品和超級劇集不斷涌現,劇作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同時還在與青年亞文化的互動融合中,培養了觀眾付費觀劇新消費習慣,打破了“先臺后網”的播出慣例,形成了“先網后臺”“網臺同步”“網臺異步”等多種播出模式。在海外輸出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出口遍及百余個國家和地區,東南亞、日韓、歐美、非洲成為中國電視劇的四個海外主要市場,非洲是近年來中國電視劇最具潛力的新興海外市場,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中促進中非民心相通的有力橋梁。

      新中國70年的光輝歷史與偉大成就,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一道,為年輕的中國電視劇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故事源泉和價值支撐,電視劇也在60多年的發展中,以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多元的美學表達,記錄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足跡與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民族精神,向一代又一代的電視劇觀眾奉獻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作品,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形成了比較成熟完善的電視劇文化產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電視劇會一如既往地以藝術的方式記錄反映人民生活與社會實踐,謳歌頌揚時代精神,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主流價值,弘揚多元文化,以影相伴,踏歌而行,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作者系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電視劇61年:歷史記錄、美學表達與產業變革》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