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國際品牌因抵制新疆棉登上熱搜,成為互聯網上的輿論焦點。這些品牌都加入了一個名為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的組織,打著“關心”新疆人權的名義,毫無根據地抹黑中國。
事實上,“污名化”一直是西方反華勢力的慣用手段,他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攻擊中國的機會。去年疫情暴發之初,美國政客為轉移視線、轉嫁責任,鼓吹“中國病毒”;中國毫無保留地為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抗疫醫療援助,他們又炒作“口罩外交”。部分西方媒體將鏡頭對準中國時,常常加上“灰黑濾鏡”:BBC拍攝紀錄片《重返湖北》,全程使用灰蒙蒙的色調和壓抑的鏡頭語言,刻意歪曲;CNN則利用所謂的新疆面孔,錄制流淚照片、控訴視頻,炮制“強迫勞動”“種族滅絕”等陰謀論。近期,亞裔群體在美國頻頻遭受暴力襲擊,成為政府抗疫不力的“替罪羊”。對中國污名化、妖魔化,在西方儼然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在BCI理事會成員中,西方國家的企業占比極大,該組織還接受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資助。
面對“污名化”攻擊,我們應該怎么辦?置之不理還是“一竿子打死”所有跨國企業?如何合理應對“污名化”,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用事實說話,用真相講理。不管居心叵測之人如何費盡心思地污蔑,白的就是白的,不會因為肆意炒作而變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多次在記者會上駁斥疫情相關謠言,用大量數據和事實說明中國抗疫的真實情況。對于涉疆的詆毀言論,中方在多個場合回應和聲明,澄清事實,堅定回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舉行多場涉疆問題新聞發布會,領導干部和群眾以親身經歷講清事實真相。面對不實輿論,國內媒體也積極主動反擊,用數據、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現真實面貌。我們要讓世界各國人民認識客觀真實的中國。
其次,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國,但堅定維護自身的價值觀念。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在國際話語權上占強勢地位,總習慣拿價值觀說事,對別國指手畫腳。例如,美國以人權作為政治施壓工具干涉別國內政,卻選擇性地忽視本國劣跡斑斑的人權狀況,這種雙標行為真是莫大的諷刺。應當注意的是,國情不同,對人權觀就會有不同的闡釋和理解。中國始終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10至2018年,新疆常住人口中,維吾爾族人口從1017.15萬人上升至1271.84萬人,增長25.04%,何來“種族滅絕”?2014年至2019年,新疆地區生產總值由9195.9億元增長到13597.1億元,現行標準下306.4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何來“侵犯人權”?3月28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同阿聯酋外長阿卜杜拉會談時表示,一國人權狀況如何應由本國人民來評判,而不應由其他國家依據自身好惡斷定。西方一些國家的人權觀并不代表國際人權觀,世界應該傾聽、吸收發展中國家的主張,讓人權的定義更加全面、豐富和均衡。
再次,繼續保持開放,合作共贏。我們不會因為個別政客、媒體或組織的抹黑就封閉自己,拒絕合作。身處全球化時代,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脫離這樣的世界體系。中國是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已成為美國、歐盟、日本、印度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中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都將在今年舉辦,為中外優秀企業交流共享、合作往來搭建平臺。對于跨國企業觸碰中國底線的行為,我們決不姑息;對于在中國進行正常經營活動的企業,我們歡迎支持。也希望在華跨國企業都能尊重市場規律,避免商業問題政治化。
中國一路走來,經歷了諸多坎坷。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和發展,我們已經告別“挨打”“挨餓”,現在要解決“挨罵”的問題。雖屢遭質疑或抹黑,但事實勝于雄辯。在未來,我們將繼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通過自身發展為全人類的發展進步作出貢獻,贏得世界的尊重和敬佩。
中國網評論員 趙嬙
責任編輯:牛慧穎
原標題:《評心而論丨面對“污名化”攻擊,中國如何合理應對?》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