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 范維】當地時間5月14日,就在拜登政府宣布對價值18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后不久,美財政部長耶倫接受美媒采訪,她聲稱加征關稅將保護美國企業和工人,不會造成美國物價上漲。耶倫還揚言,希望中國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回應。此前一天,耶倫聲稱,美國“希望不會看到中國的重大回應”,“但這是可能發生的”。
14日早些時候,白宮發表聲明稱,將對包括鋼鐵鋁材、半導體、電池、關鍵礦物、太陽能電池以及起重機等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關稅,其中,今年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將從目前的25%提升至100%。白宮方面再次老調重彈,借口所謂“不公平做法”,污蔑中國商品對美國經濟安全構成所謂“不可接受的風險”。
拜登政府此舉受到多方批評,美國民眾擔憂,加征關稅的最終代價恐怕會由美國消費者承擔。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14日發表聲明強調,維持特朗普時期關稅并額外征稅,“最終會使美國企業在國內外的競爭力更加難以維持,導致美國就業機會減少,在通脹壓力持續的背景下,這也會拉高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
耶倫在接受《PBS新聞一小時》采訪(視頻截圖)
在14日《PBS新聞一小時》的視頻采訪中,當主持人問到美國民眾目前最為擔憂的物價上漲風險時,耶倫信誓旦旦:“我不相信美國消費者會看到居民消費價格出現任何值得一提的上漲。”
不過,主持人注意到,耶倫針對關稅與消費者關系的看法已經發生徹底的變化。2021年7月,當有人問到特朗普時期美國對華征收關稅的問題時,耶倫的觀點與今時今日完全相反:“關稅是對消費者征稅。在某些情況下,據我看來,我們的做法傷害了美國消費者。”彭博社報道提到,白宮當天在涉對華關稅的聲明中,沒有減少或取消任何特朗普時期的關稅。
耶倫對此強行辯稱,此次征稅將保護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的行業的發展,使自身供應鏈更加安全,從長遠來看,可以降低產品的價格。
在當天白宮宣布對華關稅新動作后,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發表談話強調,美方應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對華加征關稅措施。中方將采取堅決措施,捍衛自身權益。
面對中方擲地有聲、有理有據的聲明,美媒主持人向耶倫問道:“你擔心中國的‘報復’嗎?”
“我希望中國人對(美國)一系列富有針對性的行動,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反應。”耶倫一方面聲稱,美中兩國有著深厚的貿易和投資關系,其中大部分屬于“雙贏”且毫無爭議,另一方面她又炒作起所謂“產能過剩論”:“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產能是全球需求的兩倍。這意味著其價格將下降至使美國企業喪失競爭力的水平。”
此外,拜登政府一直將氣候變化議題作為政治議程的核心,輿論普遍認為,美加征對華關稅將無助于自身產業的繁榮,更不利于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當天,主持人就此發出犀利拷問:“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更便宜,如果更多(美國)人購買,不是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大有幫助嗎?”
耶倫選擇含糊其辭,將焦點轉移至美國發展電動汽車產業的政策宣傳上去,大談《兩黨基礎設施法》這類保護主義政策對美國消費者的所謂“好處”,聲稱隨著美國企業在電動汽車生產上不斷積累經驗,其價格也會逐漸下降。
近期,美國加征對華新關稅的消息備受外界關注。彭博社分析認為,美國此次加征關稅主要是“象征性的”,因為被納入加稅范圍的中國產業、特別是電動汽車產業并不依賴美國市場。
美國眾多分析師、行業工會則警告,華盛頓挑起的這場“權力的游戲”不僅將反傷美國經濟,還可能招致中國反擊。
“那些想要購買低價、清潔且具有創新性汽車的美國消費者將是最終輸家。”彭博社專欄作家戴維·菲克林近日發文指出,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會讓美國汽車產業失去競爭力,也讓美國消費者付出不菲的代價。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