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風云》(The Great Debaters,2007)劇照。
自2022年6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伊訴韋德案”有關墮胎權的判例后,此次判決被認為是又一項歷史性的裁決,包括《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在內的多家美國媒體將其稱作是一場針對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的公決。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林登·約翰遜政府的該法案主張在大學招生、政府招標等情況下盡可能照顧少數民族、女性等弱勢群體,以保障其不會遭遇歧視和不公平對待。伴隨女權運動、美國人權運動等一系列社會運動的興起,該法案的影響力日趨擴大,也引來諸多爭議。
一些批評的聲音認為,該法案在高等教育領域實踐的一些具體措施,例如種族配額,制造了“逆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對憑借自身努力獲得成績、但膚色或種族屬于“優勢群體”的學生并不公平。例如,此次針對哈佛大學的訴訟由亞裔美國學生提起,他們認為高校的平權法案雖然宣稱捍衛族裔間的平等,但在實際行動時卻不利于亞裔學生,而更偏袒于非裔、拉美裔。由亞裔美國學生組成的“公平招收學生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簡稱SFFA)在最高法院的裁決生效后,于華盛頓的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了贊揚。該組織的董事會成員肯尼·徐 (Kenny Xu)表示:“種族是一個人最不重要的部分。我相信你的優點、你的能力、你的抱負、你的技能——這些遠比種族重要得多”。
此次裁決也被認為是美國最高法院中保守勢力擴張多年的結果。此次判決以6比3的票數通過,對否決平權法案表示贊同的克拉倫斯·托馬斯(Clarence Thomas)法官表示:“這不是1958年或1968年,今天的年輕人不應為他們的祖先承擔道德債務”。與之相對,作為少數派的索尼婭·索托馬約爾(Sonia Sotomayor)法官則認為,根深蒂固的種族不平等是當下美國最大的現實,“無論是1860年代、1954年,還是今天,都是如此”。
《相助》(The Help,2011)劇照。
索尼婭還認為,平權法案的反對者或許認為種族、膚色不應該成為影響大學錄取的因素,僅僅考慮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即可。但事實上以忽視種族的方式來增加高等教育多樣性的努力常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在一個種族之間仍然存在結構性機會差異的社會,一種‘色盲’的形式將導致大學中多元化少數族裔學生的數量急劇下降”。
《洛杉磯時報》的評論文章據此談到了美國最高法院潛在的制度設計問題。作者馬庫斯·亨特(Marcus Hunter)認為,近期的一系列判決似乎都在表明,現在的美國最高法院多數派法官試圖不斷阻止改善系統性種族主義的公共項目。“一個由九名無任期限制成員組成的、日益同質化的機構,卻對日益多元化的人口做出各種重大決定”。該報的另一篇評論文章則認為,特朗普上任后任命的三名大法官尼爾·戈薩奇、布雷特·卡瓦諾和艾米·科尼·巴雷特強化了法院中的保守力量,在包括駁回羅伊訴韋德案、此次裁決中都發揮了重要的影響。
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的一篇評論文章呼應了索尼婭法官的看法。文章指出,美國依舊存在的系統性種族隔離使得不同族裔的群體在機會上實質并不平等。例如,主要為黑人和西班牙裔社區服務的學校,通常比為白人社區服務的學校為每個學生少提供數千美元。《自然》的研究人員模擬了家庭收入對參加SAT考試的學生的影響,發現家庭的低收入對黑人考生的負面影響尤其顯著。《自然》雜志的出版商施普林格在上個月就發布了一項針對學術研究人員的調查。在近5000名自行選擇的受訪者中,超過60%的人表示每年至少經歷過一次某種形式的歧視、騷擾或欺凌。對于屬于少數種族或族裔的受訪者來說,這一比例更高,其中46%的人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年中至少經歷過一次某種形式的種族歧視。
《綠皮書》(Green Book,2018)劇照。
作為國際頂尖的科學期刊,《自然》也談到了此次判決可能對高等教育和科研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文章認為,法院中的保守派忽視了大學內部的專業判斷,即課堂多樣性對教育本身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少數族裔的存在豐富了學生們參與討論的視角,能提升所有學生的教育體驗。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教育研究員斯特拉·弗洛雷斯(Stella Flores)認為,法院的裁決會讓未來的頂尖科研工作者更多來自于特定族裔,因為平權法案過去是幫助精英院校招收非富裕家庭學生幾乎唯一的途徑。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研究員朱莉·帕克(Julie Park)則表示,由于就讀精英院校幾乎是進入教授職位最常見的路徑,此舉將大大改變未來科研人員的構成。《自然》2022年9月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從2011年到2020年,美國20%授予博士學位的機構(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提供了全國80%的終身教職人員,而該名單中沒有歷史悠久的黑人學院和大學或為西班牙裔群體服務的大學。
關于此次裁決的辯論仍在繼續。除了大量批評的聲音,也有人認為判決未嘗沒有合理性。英國《每日電訊報》的一篇文章中,歷史學者戴維·阿布拉菲亞 (David Abulafia)認為英國的大學選拔過程過于重視階級的因素,認為這一標準如果因為平衡出身的因素錄取了能力和資質較差的學生,則會顯得適得其反,“大學的任務不是解決國家更廣泛的社會問題”。
阿布拉菲亞還認為,平權法案也具有一定的偽善性,精英大學通過向特定族裔傾斜機會是否真的有助于該群體要打上一個問號。“SFFA”的主席愛德華·布魯姆(Edward Blum)曾指出杜克大學2013年的一份研究,該研究顯示“絕大多數少數族裔的學生如果就讀了排名較低的大學,反倒更有可能獲得STEM類的學位,而且用時會更短”。布魯姆認為,有時候幫助人們,并不需要讓他們都達到周圍人相同的水平,此外,平權法案還帶來了一些隱性的道德負擔:“受惠的學生們的同齡人可能會提醒他們:你們只是因為自己的背景獲得了現在的位置。”
參考鏈接:
1.Commentary: The Supreme Court wants us to forget history. Only the truth can help us move forward
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books/story/2023-07-03/commentary-the-supreme-court-wants-us-to-forget-history-only-the-truth-can-help-us-move-forward
2.Opinion: The Supreme Court’s ultimate‘judicial activism’: striking down affirmative action in college admissions
https://www.latimes.com/opinion/story/2023-06-29/harvard-affirmative-action-case-supreme-court-race-college-admissions
3.US Supreme Court on affirmative action: a bitter blow to educational inclusion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2206-3
4.US to end race-based university admissions: what now for diversity in scien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900-6
5.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Allies Celebrate End of Affirmative Action
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23/6/30/sffa-decision-reaction
6.‘Affirmative action is not fair – we cannot cure the racism of the past with new racism’
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2023/06/29/affirmative-action-not-fair-us-supreme-court-ruling-racism
編譯/劉亞光
編輯/羅東
校對/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