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象北遷帶來哪些新啟示

    亞洲象北遷帶來哪些新啟示

    zhangzhiqiang 2025-04-10 設備原理 41 次瀏覽 0個評論

      【跟著大象看生態】

      光明日報記者?李慧

      近期,一場罕見的野生亞洲象遠距離遷徙活動,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7月4日,來自云南北移亞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級指揮部的消息顯示,7月2日17時至7月3日17時,云南亞洲象群總體向東南方向迂回移動15.5公里,15頭象均在監測范圍內,人象平安。

      亞洲象為何會北遷?目前我國亞洲象種群恢復態勢如何?亞洲象遷移,為我國探索解決“人獸沖突”提供了哪些思考和啟示?為此,記者專訪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教授級高工嚴旬、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謝屹。

      6月21日,在玉溪附近的象群。人民視覺/光明圖片

      為研究亞洲象種群變化提供新視角

    亞洲象北遷帶來哪些新啟示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普洱、西雙版納、臨滄3個州市。這群“陸地巨無霸”為何突然選擇遷移遠行?亞洲象北遷,是否與氣候變暖和缺少食物有關?

      “目前看,沒有更多證據表明氣候變暖對我國亞洲象的種群產生較大影響,從食物量的計算來看,三地食物能夠負擔起大象種群的基本生活。”嚴旬說。

      此次象群從“老家”西雙版納一路北上,遷移近500公里,幾乎跨越半個云南省。“亞洲象的遷移是正常現象,該物種本身就存在遷移特性,遷移有助于尋找新的覓食地和資源,有助于種群間基因交流。我國亞洲象種群數量在增長,種群增多也必然需要新的區域覓食和棲息。”陳飛指出。

      國家林草局監測數據顯示,我國亞洲象種群數量從1995年到現在有了較大增長,但從全球范圍來看,由于非法獵殺、棲息地減少等原因,亞洲象數量呈現整體下降趨勢。

      雖然對亞洲象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在農業、交通等多重發展目標影響下,一些與人類活動有著較大交集的棲息地仍然存在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有所上升、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影響亞洲象種群遷移、交流等現象。

      陳飛指出,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群眾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隨著保護力度加大,亞洲象種群發展呈現明顯變化。“一是數量不斷增長,30年間,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增長至300頭左右。二是分布范圍不斷擴大,20世紀90年代,亞洲象分布于云南2個州市、3個縣區、14個鄉鎮;到2020年年底,亞洲象長期活動范圍擴大到云南3個州市、12個縣市區、55個鄉鎮。”陳飛說。

      展現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新圖景

      亞洲象的這次“遠行”,是一面鏡子,映射著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路上的持續探索。

      “從國內國際對15頭亞洲象北遷的反應來看,正面聲音占絕大多數,報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的生態保護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嚴旬說。

      “象群一路遷移,人和象都保持安全距離,象群一路都有森林可以棲息,食物、水、遮蔽點都有保障,象群體征狀況均良好,未發生傷亡或生病,也沒有被人傷害。這些方面都體現了我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群眾保護意識增強,體現了我國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的良好局面。”陳飛說。

      謝屹也認為,從亞洲象北移的行進路徑、群眾反映、政府應對等細節中可以看到我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和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謝屹具體分析指出,一是從象群經過的路徑上看,這些地方植物多樣性豐富,可以作為食物的野生竹、草、粽葉蘆等禾本科植物資源充裕,森林成帶成片,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象群遷移提供了安全的通道和停歇休息的舒適空間,使亞洲象北遷成為可能;二是北移過程中沿途當地百姓不驅趕、不恐嚇象群,如實反映象群肇事損失,積極支持政府開展的各項人象沖突管控和處置等應對工作,說明群眾保護意識不斷提高,形成人人都是生態文明宣傳員、人人都是生態文明貢獻者的良好氛圍;三是象群北移過程中,各級政府夯實責任、科學管控,采用的柔性管控措施成果明顯,有效避免了人象沖突的發生。

      嚴旬指出,此次亞洲象北遷帶來四項啟示,一是要加大對亞洲象的研究,及時監測、跟蹤其棲息地變化情況;二是要及時提出亞洲象種群變化的對策和應對方案;三是要關注大象棲息地和食物結構的變化,有專家發現,大象原來吃的野生植物比例很大,現在農作物占其食物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對這種趨勢要加強研究和分析研判;四是要有針對性地預設大象有可能遷移的路線,提前采取應對措施。

      為解決“人獸沖突”提供新啟示

      未來,亞洲象種群還將不斷繁衍增長,需要的環境空間越來越大。我們如何守護好象群?

      陳飛介紹,目前我國正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之前就調查、研究和規劃過亞洲象國家公園,這對保護亞洲象、緩解人象沖突有很重要的意義。建設國家公園,可使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機整合,片區之間的連通性得以增強,亞洲象棲息環境和社區居民生活條件得以改善,人象空間的重疊度逐步降低,通過資源合理利用反哺亞洲象保護。

      “需要注意的是,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建設具有復雜性。如果只將現有的自然保護區整合成國家公園,無法將自然保護區周邊的大象遷移、覓食和活動區域納入國家公園,原本亞洲象棲息地存在的‘島嶼化’問題仍將存在。”謝屹說,將這些自然保護區外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是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一項新的重大命題,要充分考慮在自然保護區外長期生產生活的當地群眾的生存發展問題,切實做到高水平、高質量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謝屹認為,“人獸沖突”有效管控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中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建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區,有助于“人獸沖突”的緩減,但使得“人獸沖突”完全消除的成功案例鮮見。為更加有效管控人象沖突,既要加速建立建設亞洲象國家公園,也要多措并舉,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效協同模式,創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制度措施與技術手段。

      “如果說以前的人獸關系是恐懼和制伏,那么現在的人獸關系正在走向尊重與共生。此次亞洲象北遷,讓我們看到人獸相處未來的發展方向,那就是相互尊重、保障安全、和諧共生。秉持著這樣的原則,人與自然將邁向更加和諧的未來。”嚴旬說。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06日?10版)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亞洲象北遷帶來哪些新啟示》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