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闞純裕 剪輯/豆瑞華):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200公里之外的成都,生活在高層建筑中的人們也察覺到強烈的震感。大幅晃動會不會對樓體造成破壞?居住在山區的人們怎樣減小地震帶來的影響?中國地震局建筑物破壞機理與防御重點實驗室辦公室主任周洋接受了央視網記者的采訪。
地震中高層建筑晃動明顯,會對樓體造成破壞嗎?
周洋: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有感無害。
很多建筑物下面都會有地鐵通過,住在樓上的人就會感覺到震動,這個震動每天都在持續,對建筑物來說,這是在它的承受范圍內的。
瀘定6.8級地震,成都的高層建筑也出現了明顯的震感,這是因為高層建筑的自振周期很長,地震波經過長距離的傳輸以后,高頻的被濾掉,剩下的就是長周期的地震波。長周期的地震波碰上了長周期的建筑物,建筑就會震動起來。所以住在高層的人對地震感受得比較明顯,就是因為高樓的建筑出現了共振現象。
上海的中心大廈,廣州的“小蠻腰”,北京的“中國尊”,這些建筑物遇到大風時振幅峰值能達到一米。
所以高層建筑出現晃動,對結構影響不大。另外,并不是樓體只要出現裂縫就不安全了,門窗、填充墻的墻體、外墻的瓷磚有掉落的現象并不可怕,因為它確實在地震中出現了相對運動。我們是去看建筑的結構體系,就像人體一樣,不是腿上有一道傷口就站不起來了,要看骨架有沒有被破壞。
這需要科學評判,但也要建議大家,如果現場沒有專業人士評估,地震之后,我們要先住到緊急避難的設備設施里面去,預防可能出現的余震。如果一直住在有損傷的建筑物中,人員傷亡的情況可能會更嚴重。
山區房屋如何減小地震帶來的影響?
周洋:我們要把抗震設防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對于農村自建房屋來說,我們團隊把建筑物可能出現的缺陷凝結成了四個字——散、脆、偏、單。
針對這四個字,我們提出了16個字的抗震設防原則。
第一,整而不散。就是要提高建筑物的整體性,比如東西向的墻和南北向的墻最好有一個拉結,加一根柱子,或者在東西向或南北向的墻頂上,用一個貫通的梁給它拉起來。
第二,延而不脆。就是把延性比較好的材料,比如鋼筋,用到房屋設計中。
第三,勻而不偏。舉個例子,一個高個子和三個矮個子去抬一塊木板,假如這塊木板的高度維持在同一水平面,這三個矮個子相當于沒有干活。如果建筑物有一些設計或者構造不均勻,某些部分就會承擔更多的荷載,在地震的情況下,誰承受的能量多,誰就容易壞。
第四,容而不單。比如我們從房頂上吊下一個小球,如果剪斷了這根線,小球就會掉下來,這就是沒有安全儲備,我們用兩根甚至三根繩吊起來行不行?要把抗震設防的防線,由一道變成兩道,由兩道變成三道。我們的目標,不是建震不壞的房子,而是建震不倒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