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布301調查4周年審查報告,并發布對中國301關稅行動聲明,拜登政府擬對約180億美元商品增收關稅,包含電動車、太陽能電池、半導體、鋼鐵、鋁等,同時維持川普時代超過30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據路透社報道,USTR稱本次關稅提升預計90天內生效。
其中太陽能電池方面,聲明顯示,太陽能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模塊)的稅率將從25%提高到50%。
翻番的關稅對中國光伏企業影響幾何呢?從多家企業反饋來看,此次稅率調整影響甚微。
眾所周知,受“雙反”影響,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美國主要通過東南亞基地產能。而301關稅僅針對原產于中國大陸的產品。據彭博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進口組件中,中國大陸僅占0.08%。
因此,業內人士提醒,相比301關稅,中國光伏企業更應關注的是美國針對東南亞四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雙反”調查。
2022年3月,美國商務部開啟對東南亞光伏的“反規避調查”。不過3個月后,即6月6日,美國白宮宣布對從東南亞四國,包括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采購的太陽能組件給予24個月的進口關稅豁免,豁免條款包括使用非中國硅片或至少四種中國境外產太陽能部件(銀漿、鋁邊框、玻璃、背板、EVA板、接線盒)。
至今年6月6日,東南亞四國的反規避豁免期即將結束。
關鍵之期,美國部分光伏制造商再提申請。當地時間4月24日,包括First Solar、Meyer Burger、REC Silicon等在內的美國光伏制造商向USITC和商務部提交申請,對東南亞四國光伏電池組件進行雙反調查。按照規定,USITC應在45天以內(6月8日)做出損害裁決,若確認有損害事實將啟動新一輪針對東南亞的“雙反”調查。
作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場,2023年美國安裝了35.3GW的光伏系統,較2022年的23GW增長了52%。與此同時,美國市場也是典型的“高利潤”代表。因此,沖擊美國市場,中國光伏企業除了布局東南亞基地外,也在積極布局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海外基地。
根據各大企業財報披露,目前,晶科能源、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阿特斯等頭部企業均已在美國建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