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肖珊
統籌:徐紹涵、梅之語
執行:劉耀歌
撰文:劉耀歌、徐紹涵
采訪協助:王夢荷、趙侯杰
題圖:李怡波
出品:武漢大學大學生新聞社
步入大學,新的起點既充滿機遇,也充滿挑戰。為了幫助新生更順利地適應大學生活,新聞與傳播學院2024級新聞傳播大類四班的班主任肖珺教授策劃了一場特別的交流活動,讓新生與畢業多年的校友進行“跨時空對話”。
這場跨越時空的交流,如同一條細膩的情感紐帶,將相隔二十年的兩代人緊緊相連。每一個新生的困惑、每一段分享的故事,都讓這些在職場和生活中歷練已久的校友,回憶起自己當年懷揣夢想的樣子。
這場獨特的“對話”猶如一架橋梁,新生們從中收獲了來自學長學姐的真誠建議和人生感悟。每一句鼓勵和支持,仿佛一盞微光,照亮了新生們未來的道路。
“70后”班級導師架起了一座橋
“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一想法源于肖珺老師對新生的深切關心,以及她對教育和溝通方式的積極探索。
肖珺意識到,作為“70后”,自己與“00后”學生之間存在顯著的代際差異。如何克服代際差異,更好地支持青年一代的成長呢?她開始設想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并為他們提供更貼合的支持方法。
在談起活動初衷時,肖珺解釋道:“對于大多數新生而言,進入大學意味著來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陌生的學習方式、全新的生活環境,豐富而復雜的社交挑戰……都會讓他們感到迷茫。這一過渡階段,需要班主任進行格外的支持和引導。”
正是基于這樣的觀察和理解,她決定向自己曾經帶過的2000級畢業生征集生活經驗和人生建議。肖珺第一次當班主任時,帶的就是2000級學生,師生們在朝夕相處中結下了深厚的信任和友誼。她希望將這些“過來人”的感悟傳遞給2024級新生,帶來一種跨時空的真實聲音,為新生提供一種獨特的平行時空視角。
通過班級微信群,肖珺向2000級的畢業生發出邀請,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當年入學之初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逐步適應獨立生活的心得體會。
這一構想得到了2000級校友的熱情回應。這讓肖珺意識到:這樣的分享似乎構建起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不同年代的學生通過分享與傾聽,不僅實現了“隔空相見”,更在無形中構建了彼此的情感紐帶。新生們可以在師兄師姐的故事中找到共鳴,2000級班長李萌認為,他們這些“老學生”也在年輕一代的問題中回憶起自己當年的模樣。
通過與20多年前的校友進行跨時空對話,這些剛步入大學的年輕人打開了一扇與未來的自己對話的大門。
“學長學姐的故事分享,不僅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即將面對的大學生活,還讓我們從他人的經歷中找到安慰和信心。”2024級本科生張一諾深有感觸地說。
肖珺對這一活動的意義則有著更深層次的期許。在她看來,這種“跨時空對話”不僅是對新生的情感支持,更是培養新生自我意識和思維深度的一個起點。她希望通過這種對話方式,新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未來,從專業發展和人生規劃的高度為自身的成人發展打下基礎,學會站在人生更長遠的視角探索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肖珺指出,新聞傳播學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觀察和分析世界的獨特視角。通過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學生們將能夠更廣泛地服務社會,找到自身的社會價值。“忠于內心,享受知識,成為兼具感性、理性和建設性的人才”是她對新生的期待。
通過這一活動,肖珺不僅拉近了與新生的距離,還成功地幫助新生們順著學長學姐的視角與經歷,感受到了大學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跨時空對話”這一形式,顯然為他們的成長之路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他們在迷茫中漸漸地找到自己的方向。
這是情感的共鳴,更是經驗的傳遞與智慧的分享,為2024級新生的大學生活開創了溫暖而深刻的起點。
溫暖在共鳴中流轉
手機震動,屏幕亮起,2024級本科生高曉雅點開信息界面,映入眼簾的是謀師兄的回復:“保持好的心態,身在象牙塔,心在世俗間。”
這是高曉雅與師兄線上交流的第二周。一周以來,高曉雅向師兄分享了開學典禮、軍訓拉練,也聽從師兄的建議進入學生會面試,豐富課余生活。這次,高曉雅向師兄分享自己的迷茫后,再次得到了解惑。
隨著交流的推進,師兄師姐毫無保留,以親身經歷現身說法——
“我們的經歷頗為相似,”2024級本科生占巧云的“搭子”是珊師姐,占巧云描述自己:“我從小到大都比較善變,目標和夢想總是搖搖擺擺,會讓人認為我三心二意。”這樣的認知讓她惶惑,不敢遵從內心的選擇。
與珊師姐交流后,占巧云發現,“珊師姐也是一個‘善變’的人。”讀本科時,珊師姐從法學院轉到經濟管理學院,接著轉入新聞與傳播學院,才最終確定了自己的專業志向;畢業后,她從互聯網大廠轉到了金融行業。“珊師姐始終保持著上進、自信、樂觀和開朗,這是她的基本盤,也是我應該錘煉自己的方向。”
張一諾與嵐師姐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線上交流,了解了新聞人的責任與擔當,也在師姐的鼓勵下跳出舒適圈,嘗試新事物,“嵐師姐對于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這些人生的關鍵選擇上,我很信任她。”
櫻頂的一場線下見面會
在經歷了一個多月的線上交流后,肖珺組織了一場線下見面會。
10月26日,珞珈山最美的深秋時節,在櫻頂理學樓的一間大教室里,“跨越時空的對話”見面會溫暖而熱烈地舉行。
肖珺希望,“通過線下活動,提升平行時空對話的真實感和有效性,讓大一新生真切觸摸到將來的‘自己’。”
新學期伊始,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輔導員胡靜文,專門安排2023級本科生王夢荷擔任肖珺的班級助理。王夢荷買來印著珞珈風物的明信片,分發給2024級新生們,讓他們寫上祝福與感謝的話語,在見面會上送給師兄師姐。
“希望平行時空的我們依然擁有努力向前的勇氣。”這是高曉雅在明信片上寫給謀師兄的話。高曉雅為師兄“遵從內心,勇往直前”的箴言所感動,并將心里的感動寫下來,在見面會上親手交給了謀師兄。
“看似薄薄的紙片,因動人的話語而更有分量,”王夢荷說。她還組織新生制作視頻,記錄這次跨越20年的對話與見面。當《少年》的配樂在教室中響起,現在的少年與20年前的少年都深受感染。
2000級畢業生陳蕾被師弟師妹的真誠感動,也向師弟師妹們敞開心扉:“‘對話20年前的自己’這一主題非常打動我的內心,畢業20年,去過不同的地方,進入不同的單位,我與廣闊的社會和世界有那么多聯系,希望能夠分享給師弟師妹。”
再多想要說的話,在線上也只是短短幾行文字。線下的見面會卻可以無拘無束,面對面坦誠交流。
大一新生把自己關心的問題匯成清單,打印出來后,呈現在了師兄師姐的面前。
“師姐真誠地告訴我們,就業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令2024級本科生顧希文印象最深的是,薇師姐對“新聞專業就業難不難”這一問題的解答。線上時斷時續的對話使她們的交流難以深入,薇師姐此次見面會上的回答讓顧希文豁然開朗。
顧希文被薇師姐的經歷所打動,并從中得到鼓勵和啟發:薇師姐讀本科時,每個假期都去自己心儀的單位毛遂自薦,尋求實習的機會。除了過年陪家人幾天,薇師姐的假期都用來實習了,畢業時,她的實習成果和報告蔚為壯觀,自然而然地在畢業時簽約了心儀的單位。
“新聞傳播專業考編考選調生的方向選擇有哪些?”2024級本科生張文林有些迫切地問道。
丹師兄聽聞后,結合自己考取公務員和從事相關工作的經歷,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答。丹師兄目前在單位負責人事選拔和管理工作,他從管理視角出發,羅列了大學生就業的常見誤區,并給出本科學習期間可以著手的事項,比如,輔修第二學位、多聽跨學科的講座、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見面會上,新生們問得仔細,老生們答得真切。現場一派熱火朝天,原定的一小時見面被不斷延長,窗外珞珈山的秋日美景,也從下午的明亮轉為傍晚的朦朧。在難舍難分中,大家用一張“全家福”合照,定格這極為珍貴的、跨越時空的溫馨時刻。
實際上,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傳幫帶”傳統,已經延續了多年。
陽師兄清晰地記得,他讀大一時,也曾困惑迷茫,一位師姐對他說,“其實,你眼中的別人也沒有那么強大,真正強大的只有你自己。”正是這句話,讓陽師兄建立起了自信。
嵐師姐也回憶道,大一軍訓時,正是因為接受師姐的采訪,她才目睹了一篇新聞稿從采訪到成稿的全流程。那次采訪之后,她也成為校級刊物的一員,自此邁出了新聞從業生涯的第一步。
雖然見面會結束了,但交流仍在繼續,還會一直延續下去。與顧希文對話的薇師姐在返程前,特地與顧希文單獨見面,暢聊一個多小時。從線上對話,到線下見面會,再到兩人見面,她們不再受限于時差,也不再拘束于有限的文字,將真實的想法表露給彼此。
“薇師姐說,她要對得起肖珺老師的囑托。”顧希文感動地說:“薇師姐離漢前又專門見我,根據我的性格和興趣提出針對性建議。”
顧希文的收獲不僅于此。來自安徽的她,經由利師姐的推薦,獲得了這個寒假去安徽日報實習的機會。對于大一學生而言,這個機會實屬難得。
“我已經不像九月份那么害羞了。現在,我會主動跟師兄師姐分享校園中的趣事,和他們像朋友一般相處。”2024級本科生劉碩雅說,“未來我愿意將自己的經歷分享給后輩。我得到過師兄師姐的熱心幫助,所以,我也會盡所能地幫助后輩。”
>>>新生研討課:連接校園與職場
11月21日,肖珺邀請新聞系2000級畢業生趙南輝進行經驗分享,共同點亮新聞夢想,助力新生成長。此次講座中,趙南輝從行業動態、技能要求到職業發展路徑等維度,進行了全方位的分享。
經過肖珺的協調,趙南輝針對新聞傳播大類四班主動報名、愿意小范圍交流的8位同學,又專門做了一個小班會。肖珺戲稱這是“開小灶”。
“希望這次活動可以幫助新聞專業學生明確職業方向,增強行業認知,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更多實踐指導與信心支持。”趙南輝說。
結合20年的從業經驗,他與學生們分享了自己的職業故事。從第一份實習到入行后在傳統媒體中的成長軌跡,他回顧了從報紙到電視臺再到數字媒體的轉型歷程。他特別提到:“新聞行業的成長離不開實踐,每一次的報道都是經驗的積累。在這個過程中,失敗和挑戰不可避免,但每一次成稿才是最動人的故事。”
實習規劃、能力培養、如何應對行業壓力……互動環節異常熱烈,學生們前前后后提出了17個問題。
趙南輝一一耐心解答,肖珺也結合多年來對學生在校和畢業后發展情況的觀察進行補充。趙南輝建議大家,珍惜大學階段的每一次實踐機會,將課堂作業與校園活動積累為個人作品集,既能不斷沖出自己的視野局限,也可以增加求職砝碼。
趙南輝還強調了新媒體技能的重要性。他建議大家關注優質內容平臺,并結合自身興趣,通過短視頻、自媒體等方式,探索新聞傳播的多元可能性,“新聞人的核心價值在于敏銳的觀察力和對事實的深度剖析,這些能力需要在不斷實踐中培養和提升。”
“回到母校與學弟學妹進行分享,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情懷。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講座和對話,幫助同學們減輕對未來的迷茫,找到對新聞行業的熱愛。”趙南輝感慨道。
2024級本科生韓木晗表示,“趙南輝校友的豐富經歷和真誠建議,為自己未來的學業規劃和職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對話和討論一直在延續。11月24日夜里,肖珺接到趙南輝發來的微信:“肖老師,我已經把所有同學發來的私信問題回答完啦!”
原來,班會后,同學們加了趙南輝的微信,又問了許多關于新聞傳播業發展現狀、實業和就業的問題。
趙南輝對肖珺說,“能幫助到大一新生,我也很開心!我能理解肖老師的初衷,通過我們的回答和幫助,大一學生能夠建立對專業和社會更完整的認識,減少那些通過社交媒體濾鏡產生的莫名的焦慮情緒。”
這場跨時光的對話,未完待續。
(來源:《武漢大學報》1640期3版 編輯:肖珊)